▲这款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与灵至科技联合推出的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疫情期间在武汉、上海等地用于医院消毒
赋能疫情防控,科技是最核心的力量之一。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调查……几乎每一项科技攻关进展,都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手段和希望。
为落实本市“公共卫生建设20条”,今天,上海市科委、市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公卫应急科技攻关18条”),提出到2025年,显著提升本市生物安全应急管理、科技攻关能力,为将上海打造成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新阶段,这份文件的出台,将为上海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注入怎样的“硬核”力量?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和专家就《实施意见》的三大亮点进行了解读。
亮点1:组织攻关更有力
高效指挥快速响应,应急科研“揭榜挂帅”
同样是科研攻关,应急攻关与平时科研有何不同?全程参与上海抗疫,并作为中方专家参加中国-WHO联合专家考察组,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认为主要有四点不同:第一,攻关课题来自应急处置现场;第二,攻关重点随事件进程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三,多个单位齐头并进,上下游衔接,看谁先拿出结果;第四,取得的成果边研发、边使用、边转化。
吴凡说,上海能够取得现在的防疫成果,成为国际上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标杆,应急科技攻关功不可没。比如,疾控科研人员紧急研发了疫情防控预测模型,随着疫情防控的情况变化,不断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市科委就启动了针对新冠肺炎的科技攻关项目。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介绍,今年2月市科委出台相关政策,悬赏揭榜、首功奖励、经费包干等创新政策都在应急攻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完善和优化,这些制度都成为“公卫应急科技攻关18条”中,优化应急攻关科技创新管理的政策供给。
今年4月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公共卫生建设20条”),提出加强科技攻关能力建设。作为该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根据“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的大思路,构建“科技引领支撑、科学研判决策、科研应急攻关”的大格局。
市科委生物技术和医药处处长曹宏明介绍,“公卫应急科技攻关18条”中非常重视健全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加强应急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将研究起草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并定期更新,启动实施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建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设立“重大突发传染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防控体系建设”等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应急科技攻关的组织能力,提高应急科技攻关的体系化指挥、行动和保障能力。
亮点2:能力储备更充足
医教研用协同,探索“平战结合”新机制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此次疫情中,上海在诊疗方案、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表现,都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可圈可点。这与上海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雄厚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紧密相关。
市卫健委科教处副处长倪元峰表示,战胜疫情关键还是要靠科技。然而,面对难以预知的“下一个敌人”,如何“备战”是一道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吴凡认为,《实施意见》正是从战略层面上,解决了科技攻关“平战结合”的难题。
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大平台,组织“医教研用”的联合攻关大团队,设立加强体系与能力建设的科技攻关大项目。应急攻关的“用兵”一刻,需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力。《实施意见》分别从研发支撑、平台资源开放共享、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病原体检测鉴定与监测预警技术、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加强传染病防控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加强生物信息库、样本库等公共卫生基础平台的布局与建设、组建公共卫生科技攻关基地联合体等具体措施。
在吴凡看来,一些看起来“冷门”的基础研究平台,却可能在“战时”显示出真正的实力。例如生物信息库、特殊稀缺样本库中所存储的一些稀缺、偶发的病原体,就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源,会在比对新病原体的生物学信息中发挥重要作用,“认识新的病原体,是疫苗和药物开发的基础,一旦取得进展将会推动后续研发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高端人才无疑是实现这些战略布局的关键。打造综合性、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实施意见》中的重要一条。市教委科技处处长许开宇介绍,五年前,上海通过“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使得以复旦、上海交大为代表的一批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实力显著提升。今后,上海将整合本市各科研院所、高校、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企业等各方专业人才力量,培育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医教研产管相结合的科研队伍,为应急科技攻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亮点3:技术支撑更硬核
研发与生产联动,打造传染病防控“上海模式”
《实施意见》提出,在重大新发传染病的早期预警上,要打造技术储备足、技术迭代快、应急能力强、产品有保障的“上海模式”。
“必须提升企业参与应急研发与生产的服务保障体系与能力。”曹宏明说,这次疫情科技攻关,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展现出了强劲的科研实力。《实施意见》提出,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公共卫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鼓励科技攻关相关单位与生物医药企业联动发展。
同时,在这次疫情防控相关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产品应急审批环节,药品监管部门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主动对接项目,早期介入研发,协同推进转化,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应急需求,又保证了程序合规和持续改进,使一大批“上海品牌”应急产品成为疫情防控的“利器”。市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处林峰专员表示,《实施意见》提出了从应急向常态化转移的机制要求,更具有长远意义。
市经信委生物医药产业处李明表示,将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科研与产业化进程。对此,《实施意见》给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激励政策,比如,对于企业自主围绕疾病诊治、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快速检测等方向实施攻关并取得实用成果的,可根据实际研发投入给予经费后补助;对企业申请与公共卫生有关的高新成果转化项目,优先予以认定,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依托专利快速审查机制,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中产生的科技成果提供专利申请快速通道。
积极提升国内国际资源统筹利用体系与能力,将为防疫“上海模式”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实施意见》提出,将围绕传染病预防与诊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强与国际卫生科技组织的合作,同时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为依托,设立“长三角公共卫生防控协同攻关”专项,支持长三角企业进行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概念验证与工程熟化。
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提升科技攻关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立规范的科技攻关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诚信和伦理审查、开展公共卫生健康科普体系和能力建设。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