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出发飞向火星。
人类对火星的念念不忘,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曾经很接近地球状态——大约35亿年前,火星的环境与如今的地球非常相似,因此也被称为“第二个地球”。
在北半球晴朗的夏夜,往东南方向看,在双鱼座、海王星的附近,有一颗若隐若现、或明或暗、略带一丝暗红色的星球,那就是火星。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因为颜色与众不同,火星很早就被人类所注意。所以,火星自古以来都很“火”。
在罗马神话中,火星象征着战神——马尔斯,如今火星的英文名称Mars就源于此。在北欧神话中,火星代表了战神提尔(Tyr),这也是每周“星期二” (Tuesday)的由来。而在希腊神话中,火星代表的则是以残暴、血腥著称的战神阿瑞斯(Ares)。
在东亚地区,金、木、水、火、土这五颗夜空中肉眼可见的行星,加上太阳和月亮,被合称为“七曜”。日本至今仍将一周七天以“七曜”分别命名,其中星期二叫火曜日。而在我国,汉代以来,又将火星称为“赤星”“荧惑”。称火星为“荧惑”,一方面是因为火星的红色与萤火虫的光相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在天空中时隐时现,让人捉摸不透。
中国古代也曾把火星与战争联系起来。三国时期张揖编撰的《广雅·释天篇》记载:“荧惑,一曰罚星。或曰执法。”罚和执法,都是兵象的征兆。每隔几十年,火星会运行到东方七宿中的心宿附近,与代表帝王的心宿二相遇。在占星术中,这种天象叫作“荧惑守心”,被认为是凶兆。实际上,这只是火星与另一颗离太阳系非常遥远的恒星,看似“走”到了一起,但它们其实相距600光年,毫无联系,更与吉凶无关。
可以看出,火星自古便是一颗因“外貌”而被长期“冤枉”的星球,古代东西方的人们都把它看作不祥之兆。
幸运的是,人类逐步掌握了科学技术,正通过点点滴滴的探索,还原火星的真实面目。
1543年,波兰科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火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不是绕地球运行的。
1609年,德国科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宣布,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一个椭圆形。
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雷第一次把望远镜对准火星。
1659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通过望远镜观测得到火星的自转周期。
1666年,法国天文学家乔凡尼·卡西尼在意大利观测火星,绘制了火星地图。
1877年,美国人阿萨夫·霍尔发现了火星的两颗小卫星,他用战神的两位随从——福波斯和戴摩斯为它们命名。
同年,意大利人斯基亚帕雷利把他看到的火星地貌,用直线画成了蛛网状。这些直线后来被误读为人工建造的运河,并吸引美国富商罗威尓建立私人天文台,以寻找火星上的运河、幻想中的火星农业和火星人。
此后,火星成为天文学家最重要的观测目标之一,一系列火星地图被绘制出来。
接着,《火星纪事》《红色星球》《火星沙》等科幻小说,又把对火星的关注,从科学视角转移到文化和社会视角。
然而,从地球上进行观测还是太远了。当人类进入航天时代,我们正对火星进行不断深入的实地探测。
作者:郑永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