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细胞研究》编辑部
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0!据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20期刊引证报告(JCR),《细胞研究》,一本诞生于上海的原创科技期刊,以20.507的影响因子,创下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新高。
促进中国科技原始创新、推动中国科学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科学界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高水平科技期刊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整整15年,《细胞研究》完成了影响因子从2到20的跨越,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办刊模式,带动上海乃至中国一批原创学术期刊崛起,成功跻身竞争激烈的国际一流学术出版阵营。
今年,中国共有九种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上海原创”期刊占据其中1/3。“高分”背后,崛起的是一个扎根上海、背靠中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也是上海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体现。
上海“破冰”,打造与中国科技水平相称的学术期刊
在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因子超过5的杂志一般被公认为“权威学术期刊”,超过10即为“高端”,它们构成了本领域国际学术期刊的主流。
此次,《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20.507,在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
《细胞研究》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表示,《细胞研究》的成长历程是中国科学事业成长的缩影,是中国基础研究壮大的一个表现,也是中国生命科学加速前行的一个体现,“我们真正抓住了一个机会”。
1990年《细胞研究》创刊时,国内学术期刊一片低迷。2001年,《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次过“2”,创下中国创办、出版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大于2”的历史纪录——彼时,对于中国而言,“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似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伴随中国科研在世纪之交迎来的发展高潮,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论文“出海”,发表于国外顶级期刊。这在为我国科技打出了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发出令人深省的一问:中国何时可以诞生与本国科技水平相称的本土学术期刊?
200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裴钢接任《细胞研究》主编。当时,上海已成为占据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半壁江山的科研重镇。他决心以《细胞研究》为突破口,打破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停滞不前的局面。
2006年,原任美国《细胞》杂志编辑的李党生博士应裴钢之邀,出任《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组建起高水平的专业编辑团队。同时,《细胞研究》启动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在国内科学期刊中率先尝试“借船出海”。
此后,《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一路上扬:2009年摸高至8.151,首次进入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发表原创论文核心期刊的前10%;2013年影响影子首次破10;2015年达到14.812,跻身世界生命科学领域一流期刊行列。今年,其影响因子更是突破了20,超越了《自然》和《细胞》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
国际化高水平创新上海“土壤”,孕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细胞研究》的成功并非孤例,它开启了国内优秀科技学术期刊崛起的先河。
另一本上海原创学术期刊《分子植物》继去年影响因子突破10分后,今年更是达到12.084,已经连续四年超过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主办的《植物细胞》杂志,居于全球该领域发表原创论文期刊的第二位。
图片来源:《分子植物》编辑部
“上海国际化、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底蕴,为孕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丰沃土壤。”曾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回国担任《分子植物》常务副主编,崔晓峰博士深切感受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于一流科技期刊培育的“生态效应”:上海高水平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云集,去年上海科研人员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数量约占全国30%。
“在上海,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国际话语权的需求意识都相当明确,而科技期刊是争夺科技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一位科技出版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这是科技创新生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显现出的必然需求,“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提升,离不开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拥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使得中国科学家获得更快的“发声平台”。在崔晓峰看来,影响因子只是评判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外显的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期刊在全球科学共同体中的良好口碑,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影响力。
多年坚持高水准办刊,使得《细胞研究》和《分子植物》在科学家中的口碑连年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走高。如今,这两本杂志的国外论文投稿比例均占50%左右,稿源来自欧美日等几十个国家,拒稿率超过80%,已成为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在国际学术期刊界树立起了“中国标杆”。
推动科技文化自信,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获得国际话语权,对建立中国科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细胞研究》率先刊发的“概念首创”研究成果不断增长,对科学家原创成果更具独立判断能力。2014年,清华大学俞立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但当时尚无功能性数据支撑,因此被国际顶级期刊拒稿。《细胞研究》认为这是一项原始创新,大胆予以刊发。五年后,作者拿出了功能性数据。就在本月初,《细胞研究》发表了一项神经递质受体在闭合和激活状态下的不同结构的研究,而《自然》在两三周后才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了“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要求。以《细胞研究》《分子植物》为代表的上海原创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正在被国内诸多新创学术期刊复制和借鉴,将带动更多本土优秀学术期刊的兴起。在本年度发布的影响因子中,有九种中国本土期刊超过10,更有不少期刊迈过了影响因子5的门槛。
顺应国际期刊开放获取的潮流,《细胞研究》和《分子植物》近年陆续创办了全新的开放获取子刊,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崔晓峰表示,作为科技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上海发展科技期刊产业正当其时,“一本高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市场估值可以亿计。作为一种知识密度极高的软实力产业,上海发展科技期刊产业,当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