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exels
上海物联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磊近日带团队飞往河南驻马店。这几天,他们正在那里搭建起一座无接触防疫哨点,这也是一整套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实战演练点。
“这是疫情期间为武汉紧急开发‘智慧方舱’系统方案的延续和拓展。”郑磊说,为物联网技术寻找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突破口,公司已摸爬滚打了数年,没想到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应急攻关中,无意间打开了开拓医疗“新基建”的机遇之门: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可支配资源,一系列“硬核”技术将为未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预留“智慧”空间。
日夜奋战,四天交付“智慧方舱”解决方案
2月中旬开始,武汉十余家方舱医院加紧建设。零死亡、零感染、零事故、零投诉是各方对方舱医院的刚性要求,迫切需要能够24小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位置信息的智能装备。
防疫需求重如军令。2月21日,上海新微科技集团立即调集上海物联网公司等下属科研力量加入到上海市科委牵头的“沪鄂联手、科技驰援”行动中,两天后就拿出了“智慧方舱”方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武汉武昌方舱医院院长万军当即表示,这正是他们需要的,希望上海能在七天内送达。于是,上海物联网公司迅速启动项目攻关,科研人员连续奋战四天四夜,终于按时交付产品。2月28日,由“无人化智能体征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和“方舱高精度定位管理系统”组合而成的成套智慧方舱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正式捐赠给武汉,并在方舱医院投用。
上海物联网公司总工程师郑春雷拿出一款外观类似手表的可穿戴设备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只需戴上这只手环,就能实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多项关键体征指标。在此基础上,系统还能自动搜集和分析患者病情数据,根据新冠肺炎疾病进程特征设置预警模型,让医护人员实现24小时不间断、非接触监测病人病情,便于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降低轻症转重症的比例。
产业链联动,合力攻关医疗物联网核心器件
如今,方舱医院虽已关闭,合作却延续了下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物联网公司共同建立“物联网与医疗救治技术联合实验室”,在高精度医用传感器及相关设备方面联合攻关。
原来,公司在紧急开发“智慧方舱”系统解决方案时发现,智能手环所需的体征传感器必须达到医用级别,而国内还没有产品达到这一标准。当时,他们在上海仅搜罗到了约200个符合要求的进口传感器,并向海外下单订购1000个,可由于疫情起伏变化,这批传感器刚到上海海关。
“这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必须要攻下医疗级传感器的高端核心器件。”新微科技集团总裁秦曦说,作为微系统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集团下属公司拥有从材料、器件,到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研发实力。其中,上海物联网公司侧重系统解决方案研发,而集团旗下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在疫情期间已为市场提供了上千万片红外测温仪的核心芯片。
眼下,新微科技集团正在部署一系列科研攻关计划,这些技术将从起步开始就做好进入市场的准备,以期最终填补医疗物联网这一医疗“新基建”的核心技术空白。
紧抓契机,擘画平战结合的医疗“新基建”
其实,早在数年前,上海物联网公司就一直在调研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状况,寻找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此次疫情意外打开了这一市场突破口。
在深入了解公共卫生防疫需求后,医疗物联网展现出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遇。比如,病人入院前的发热筛查,就可通过物联网系统结合服务机器人来完成,有效减少院内感染几率。“我们不仅要提供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且要从整体上为各级政府提出完整的系统防控解决方案。”秦曦举例说,如何科学合理分配现有医疗资源、如何解决疫情期间的医疗资源挤兑等问题,都需要一个智慧而系统的解决方案。
然而,要让各种医疗设备真正联网,相互“对话”,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为弥补这一空白,上海物联网公司与宁夏合作,成立“中国·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化研究院暨医疗健康物联网创新开放实验室”。即将在河南驻马店演示的疫情防控物联网系统,就是该标准的一次实地演练,在实践中监测这一系统的可靠性。
郑磊表示,这套医疗物联网系统有望实现两大转变:一是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基建”提升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实现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的转变;二是实现从被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主动服务、“平战结合”转变,满足基层百姓对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
“整体项目预计下个月在驻马店部分县区开工。”郑磊表示,这套系统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数据安全共享网络平台和现代化疫情防治管理系统、应急物资保障管理系统、智能医保监管系统等一个平台和五个核心应用模块。目前,该项目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有望成为“新基建”的组成部分。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