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玉兔二号”月球车,12月20日已经再一次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开始第13个月昼的探测工作。
自从2019年1月3日来到月球背面,我已经在月球上累计运行超过了350天,到今天已有355天。这打破了前苏联的月球车1号所创下的321天的世界纪录,我现在已经是目前世界上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了!
我的四哥“嫦娥四号”着陆器也于12月21日“唤醒”,我们俩将在我三哥“鹊桥”中继星的支持下正式开始数据接收任务,将探测到的宝贵数据传回交到地球上叔叔阿姨们的手里。三哥、四哥和我共同组成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和“玉兔”月球车分别是我的大哥和二姐,我们同属于落月探测器成员。
说起我们落月探测器家族成员那是个个都很了不起。大哥“嫦娥三号”和二姐“玉兔”代表中国首次实现了月面软着陆,他们于2013年12月15日成功登陆在月球正面的雨海区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探测,取得了许多成果。绕月探测器家族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是我们嫦娥探测器大家族了不起的先驱前辈,他们环绕月球飞行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月面影像资料和科学数据,为我们落月家族登上月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为月球车,我与嫦娥三号“玉兔”姐姐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去的是从来没有实地勘察过的月球背面,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间是无法直接进行无线电通讯的,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靠我的三哥“鹊桥”中继星来帮忙了。三哥“鹊桥”是国际上第一颗绕地月L2点运行的中继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与地球的连续可靠中继通信。
在他(她)们精彩而传奇经历的感召下,我带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自己的月球背面之旅。
奔月之旅开始了
2018年12月8日,我和四哥乘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踏上了奔月之旅。经过20多天的飞行,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点15分,我们收到了地球上叔叔阿姨们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我们发出的降落指令,当时我们正处在距月面15公里的高度,我不禁有些紧张:“这么高我们能顺利着陆吗?”四哥立马安慰我说:“我身上携带了激光测距传感器、微波测距和测速传感器、以及光学和激光成像传感器,这些科学仪器可以帮助我识别月面的障碍物和坡度,实现自主避障,放心吧我们会顺利着陆的”。
的确为了我们这次月球背面成功降落,地球上的叔叔阿姨们做了很多工作,在嫦娥三号成功的基础上,研制了包括动力下降控制、自主粗避障和精避障异构融合、故障快速自主诊断和系统重构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航迹起伏高达7km、着陆区狭小条件下的安全着陆难题。
10点26分四哥嫦娥四号着陆器带着我成功着陆在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当我看到四哥用他携带的降落相机录制的降落过程视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惊险而又幸运,我们有效地避开了着陆点附近的多个大坑。
“成功了!成功了!”当我们降落的那一刻,我听到来自地球上的一片欢呼声。我和四哥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美国国家航天局、欧洲航天局还有我们亲爱的中国航天局等各大航天机构纷纷向我们发来贺电,地球上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嫦娥四号代表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说起这些不免有点小骄傲呢。
▲来自地球各大媒体的报道
落月之后的第一天
落月后,四哥马上开始投入工作,1月3日11点40分四哥利用着陆器监视相机获取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图并传回地球。
到下午15时7分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来自地球的指令,一切准备就绪,我即将要踏上月球背面啦。首先我需要向转移机构开始缓慢移动,转移机构解锁正常,在四哥着陆器和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然后我就可以沿着斜梯缓缓地走向月面,22点22分我已经成功踏上月面啦!看看四哥用着陆器监视相机和地形地貌相机为我拍摄的照片,是不是很可爱?得意脸~
除了与月球背面合影我还与三哥“鹊桥”成功进行了对话,建立了独立的数传链路,以后我们就有专属的聊天室了。我随身携带的科学载荷之一全景相机是我的旅拍神器哦,之后在朋友圈分享我的旅程可都得靠他了。
互拍留念
自从我踏上月球以来,已经见识了好多不一样的风景,但回头看看离四哥却越来越远了,四哥不能像我一样可以到处行走,从降落那天起他就一直静静地伫立在原地,真担心有一天我走得太远看不清他了。于是,我和四哥约定互相拍照留作纪念,我按照规划好的路径找到最佳的角度,在三哥“鹊桥”发送的遥控指令下,与四哥完成了互拍留念——我用全景相机给四哥拍了照,四哥用它的地形地貌相机给我拍了照。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和四哥以及周围月球背面的地形地貌,我们胸前的五星红旗也分外醒目。
我给四哥拍照的时候,距离四哥相对来说是比较近,而且四哥身材高大,我的全景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不足以囊括四哥的全貌,所以地球上的叔叔阿姨把我拍摄的多张照片利用镶嵌的方式拼接成了四哥的全身照。当然,由于我身材娇小四哥拍我就容易了,全身照一次就完成啦,嘻嘻。
▲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拼接示意图
月夜休眠
月球与地球相似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月球上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约28天。月昼和月夜时间分别大约相当于地球的14天。月夜期间没有光照和太阳辐射,月表红外热流也很小,加上月球没有大气,月壤导热系数小,进入月夜后,月表温度会很快降低至-180℃左右。长时间极低温环境对我和四哥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随身一共携带了四个科学载荷,除了前面提到的全景相机还包括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以及中性原子探测仪(中国-瑞典合作),在一个月昼工作期间这些科学载荷也已经陆续开机进行测试,在后续的月昼工作期将逐步开展科学探测工作,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与探测成果。1月12日,这些科学载荷也将和我一起进入第一个月夜休眠,我和四哥将要美美的睡上一觉,静等下一个月昼的来临。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参考消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