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Sebastian Kaulitzki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男人就在繁殖生育下一代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们基因中所特有的Y染色体直接决定着下一代的宝宝是男是女,所以Y染色体也一直被看作是阳刚之气的代表。据澳大利亚解释型新闻网(TheConversation)报道,Y染色体可能正在逐渐消失!听起来当真有些惊悚,Y染色体没了,男人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上世纪60年代,许多医生在检查人类白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分析显示这些白细胞会丢失一些Y染色体,并且样本年龄越大该现象发生的频率越高。而此后,许多研究都认为Y染色体丢失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和癌症、心脏病以及其他紊乱征相关。
现在,有一项迄今针对该现象的最大型研究指出,在来自英国生物库超过20万例男性样本中,估计有20%的人已经丢失了部分Y染色体。而到了70岁,43.6%的男性都会产生该现象。不过,研究并不清楚为何会产生这种结果。但他们认为,Y染色体的丢失其实是一种最直接和显著的健康警告,这些男性的身体肯定出了一些问题。Y染色体缺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在细胞中累积,某些突变很可能和癌症或者其他疾病相关。
毕竟,人的一生中基因突变是不断在身体中自发产生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突变可能只是小到某个基因的一个碱基出现了配对错误,也可能大到整条染色体都丢失。这就可能会导致嵌合性克隆现象的发生。按道理,来自一个个体的细胞所有的基因组都是一样的,但嵌合现象发生时,个体可以拥有明显差异的细胞组群,而每一组细胞又带有完全不一样的突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嵌合现象,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该现象发生程度会越来越高。
“你年龄越大,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就越多,”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家John Perry表示,他是新研究的领导人。
在血液中,最常见的嵌合现象就是一些细胞会丢失Y染色体。当然,也存在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在女性中,一些血细胞也可能会丢失一条X染色体。而还有一些血细胞会获得某一条基因的突变,丢失一小段染色体,甚至获得一整条额外的染色体。当然,这些现象都只针对白细胞而言,因为红细胞不含有任何DNA。
突变引起的丢失?
Perry和同事们也想知道,为什么只有一部分男性会丢失Y染色体,因此,他们也试图寻找是否其他染色体上的一些突变会和男性丢失Y染色体相关。结果,Perry真的找到了156个相关突变。许多突变位点与癌症易感基因很接近,男性拥有这些突变会和高风险患前列腺癌、睾丸癌相关。而脑胶质瘤、肾癌和其他类型癌症几乎都和这些突变有所联系 。
“我认为这是最有趣的部分,”来自斯坦福大学研究血液的病理学家Siddhartha Jaiswal表示。可能丢失Y染色体并不是导致这些患病几率提升的最终因素,毕竟根本没有Y染色体的女性也没有受到什么生存影响。
图片来源:pixabay
然而,如果一段基因突变能够让男性丢失Y染色体,而该突变同样可以提升人患癌症的风险。这样就能说得通了,毕竟女性也能拥有这些突变,归根结底来说就是DNA上的一些错误会引发疾病。
癌症是因为突变累积过多,细胞的分裂机制出现错误而产生的。另一方面,Y染色体丢失本身也算得上是一种极大的基因突变。Perry认为这两种结果都可能是因为细胞中应对和处理DNA损伤的过程被阻碍了。“Y染色体丢失证明了我们的基因组确实存在不稳定性,”Perry表示,换句话说,Y染色体丢失说明了我们的身体是允许DNA错误不断被累积的。
失去是为了生存?
但为什么Y染色体丢失的频率要明显比其他染色体要高呢?也许因为Y染色体是所有染色体中最小的,又或者它相对其他染色体的功能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可能Y染色体只带有很少的基因,相比丢失其他染色体来说,丢失Y染色体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癌症学家David Steensma这样认为。既然Y染色体丢失如此常见,说不定对某些细胞来说,这还能带来一些微小的好处。毕竟那些产生Y染色体丢失的男性,87%的血细胞都会有Y染色体缺失。
Perry认为这个好处可能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少携带一条染色体,这样能够省下不少能量消耗。又或者是,这样细胞能阻止Y染色体上一些生长抑制基因的表达。不管是哪一种,都对血细胞有着一定的作用,因为这些细胞每天都要和大量同伴竞争有限的资源。如果一个微小的突变对它们的生长有作用,那这些突变细胞就能够胜过其他细胞。Perry认为,实际上,人类血细胞的形成过程就是一部完美的“微观演化史”。
近些年,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开始尝试探索同一个体中,不同组群血细胞的一些深层次差异。“我们想要看到完整的信息,那就需要一些能够检测全基因组的技术,”专攻血液癌的生物学家 Lambert Busque表示。50年前,一群医生突破性地发现了Y染色体丢失的现象。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同时分析数千个人的血液中的基因,并且也确定了一个人的血细胞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科研圈、中国健康世界网、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