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方头、形象有点呆萌,外形和各类智能机器人类似。不过,当你在它面前先后比出食指和拇指,随后它在信息屏幕上打出了“你好”的字样——手语和语言就这样完成了“翻译”。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两千万聋哑人,但能和聋哑人进行手语交流的专业人员却少得可怜。因此,在医院、银行、社区等公共场合,聋哑人如何看病、办事成了一件头疼事。正在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能够识别上海手语及通用手语的机器人已经诞生。在大会现场,已有50台当场完成了合同签订,产品将主要应用于全国三甲医院的助聋门诊服务。
曾苦于为AI寻找应用端,不想“大蓝海”就在身边
聋哑人怎么看病?这款手语机器人的研发团队之一上海灵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军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到了每周固定的时间,三五成群的聋哑人会“组团”到某家特定的医院来看病,因为交流困难,每次看病往往得“出动”十几个医生、护士,场面甚是壮观。更尴尬的是,能提供手语服务的医院相对来说,还是有点少。以上海为例,能提供手语服务的医院虽然有十家,可每周的门诊时间只有固定的一两天,对于七万聋哑人的总数来说,显得很“单薄”。因此,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聋哑人能不看病就不看病。
归根结底,培养专业的手语人员来服务相对少数的聋哑人病患,成本太高。
“以前,我们一直在为AI算法寻找能使传统的行业变得更强大的应用场景,其实它也可以帮助弥补一些社会服务的短板和难点。”张克军说,学习难度大、使用频次低,类似的社会痛点正适合机器来完成。起初,他们从徐汇区残联处获得了创业灵感,没想到竟然完成了一项社会公益。
眼下,50台机器已被预订,即将前往医院“服役”,未来,懂手语的机器人还可在银行、高铁站等公共场合配备。
钻研算法20多年,未来还能为残障人士带来更多可能
据悉,上海灵至科技是一家从事视觉识别算法研发的创新公司,已在相关领域积累了20多年,不过面对“手语”这个新题目时,还遇到了不少困难。
“手语其实和语言一样,有自成逻辑的语法,要完成这一语言的算法开发需要新创新。”张克军说,此外,手语也有方言差别,在开发时还要统筹兼顾。
在开发手语识别的算法时,最大的困难在于识别速度。作为一名“翻译”,其素质水平体现在反应速度及专业性。“机器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识别出手势,并进行准确翻译。如果‘卡壳’,就说明它的水平还不够。”张克军说,为此,他们与上海追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用了足足两年时间,研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边缘计算算法,能够在断网和断电的情况下仍能够继续工作。目前,它的识别率达到92%以上。
将有价值的事业进行到底。目前,上海灵至科技开发了各种型号的手语机器人。“希望未来能够做到聋哑人人手一台‘便捷’式翻译机器人,出门再也不怕交流障碍了。”张克军介绍,此外,针对盲人等残障人士的产品也在研发中。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