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是衡量高校学术质量、创新能力、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一所一流的大学,一定在科研领域有极高的声誉,在科研创新上有重大的成果,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由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策划并承办的“小科沙龙”今天首次在沪开讲,国际顶尖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的三位专家围绕“成就您的研究 — 期刊论文出版及开放研究”这一主题,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期刊的定位”“开放研究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写出更加清晰易读的论文、如何让论文更易被发表”等听众关心的问题,为现场逾300名听众带来了一场超高学术价值的讲座。
"我只考虑在高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广的期刊发表文章?我只有兴趣阅读发表在高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广的期刊文章?下次发表文章之前,我认为值得尝试自然编辑提供的润色服务?"报告一开始,施普林格·自然开放科研集团大中华区总监柯安德就向现场听众抛出三个问题。然而在传统科研模式下,想要获得这些服务,需要支付大量费用。
学术刊物过于昂贵的现象,早已被许多研究者诟病,有人将其称“付费墙”。这堵 “墙”,或者说出版商的商业模式,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思想和发现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柯安德认为,学术出版商的使命是让研究人员的文章尽可能被发现、理解、传播、共享,这有利于促进探索发现。
信息技术极大改变了出版业,科研文章将在全数字环境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布,在开放获取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去年公开发表了90000多篇开放获取文章、600多本开放获取论文集。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袁正宏表示,近年来,包括复旦师生在内的上海学者在Nature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既体现了Nature对上海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也说明上海的综合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全球科研工作者协作创新已成常态。据统计,2012年至2018年,中国的自然指数生物医学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而且增幅高达140%以上,远超其他国家。生物医学领域的自然指数还显示,2012年至2018年的生物医学论文涉及国际合作的比例由37.5%增至44%,单一机构产出的论文则不断减少,所占比例已降至23%。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岩表示,上海正力争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原创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的32.2%,上海更加期待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就不能让年轻学者“堵”在论文发表路上。2015年,市科委就已经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展示科学研究成果、合作开展科技创新论坛和有关学术论坛、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等,更好地传播并协助上海科学家的工作,提升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沈湫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