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浦江创新论坛今天落下帷幕,短短三天时间,一场精彩主报告、四场特别论坛和11场围绕区域、产业、政策等不同主题的论坛轮番上演,思想在这里交锋,脑力在这里激荡,来自全世界的“聪明大脑”在浦江畔探索人类创新的“原动力”。
思想引领,科创重要信号在这里释放
拿破仑说,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回顾这些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嘉宾的发言,不禁要为专家们的前瞻眼光叫好。
在过去几年的论坛报告中,基础研究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201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在的大会发言中称,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重大突破,量子科学、宇宙演化、脑科学、生命起源等原创突破正在开辟前沿新方向,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找到新的突破机会;2018年,诺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弗朗克·维尔切克说,当今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抓住科技革命契机,依靠基础研究重大突破,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英国至今还享受着工业革命的益处。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用一个“稳”字,来形容中国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的状态,可见通过不断地“鼓与呼”,夯实基础研究已深入人心。
当下,人工智能风起云涌,大有撬动未来产业格局之势。事实上,早在2015年,浦江创新论坛的未来(科学)论坛上就以“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为题,率先打响了向人工智能进军的信号;而在同年的区域城市论坛上,也已经提出了推动长三角协一体化发展的提议。
今年的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边缘,新的科学议题——安全和责任被许多嘉宾提了出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说:“科学给了我们很多礼物,但科学认知同样需要引导。”或许,今后我们会感谢这位爵士善意的提醒。
交叉融合,打造世界科技工作者的“会客厅”
不管是老牌创新高地硅谷,还是英国新兴的伦敦东区,最多的不是实验室,而是咖啡馆。那些“灵光一闪”的瞬间往往是几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下“聊”出来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跨界交流,成了创意的源泉。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坚持开放协同理念、坚持平台功能的浦江创新论坛越来越像一场世界科技工作者的集会。今年论坛应邀嘉宾150余位,外籍嘉宾约占1/3,来自23个国家,位论坛创办以来国别数最多的一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王瑞杰介绍了将垃圾掩埋场建设成花园的故事,对正在推动垃圾分类的上海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听众,上海市农科院都市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哲毅在政策论坛上有了收获,他说,河北省正在大力构建的全要素全链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对上海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诺贝尔奖得主、意大利物理学家鲁比亚(Cario Rubbia),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维尔切克……11年来,来自全球的千余位政界高层、学界泰斗和商界精英思想的碰撞,“会客厅”中,“撞”出了一批对经济发展和创新具有突出价值的深刻见解。
不断扩容,提升论坛品牌“溢出效应”
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100个研究热点和38个新兴前沿领域中,中国排名第一的有32个,数量同样位居世界第二……一个个提振士气的数字背后,是几十个世界智库的研究工作。浦江创新论坛已成为观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骆大进表示,要加强浦江创新论坛的“溢出效应”,按照年会+会议季的办会机制,一批聚焦重要议题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也将纳入浦江创新论坛。今年,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的“2019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已纳入论坛整体框架,与此同时,论坛继续增强平台型智库功能,不断夯实“平台+研究+活动”并举的功能。
于是,浦江创新论坛的“信息密度”不断扩大,继去年首次发布了《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2018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外,今年又率先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长江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等,《预见未来:2035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洞见未来——最值得关注的N个领域》等活动也纷纷亮相。
作者:沈湫莎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