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今天,上海科技节重点活动之一的“执牛耳者——上海科创先锋展”在上海中心大厦126层阻尼厅开幕,在充满力与美的“上海慧眼”旁,叶叔华、戴勊戎、丁奎岭等9位沪上杰出科学家,述说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感悟和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期许。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他们奋斗的动力源泉。
93岁的叶叔华院士回忆起当年为建设25米射电望远镜而四处奔波的岁月,一句“死也值得”展现出无私奉献照亮伟大征程的赤子之心,献身中国天文事业68年的时间里,她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谋划,提前筹谋布局,推动着上海天文事业的不断前行。她说,最大的希望是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发展壮大,被世界都看见。
▲叶叔华手书
“今天到场的科学家都是我仰慕已久的。”同为女科学家,叶叔华特别提到了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室副总工程师梁晓燕,目前她所在的实验室成功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相当于10个太阳照射到地球的辐射汇聚成一根头发丝。一个做天文,一个做激光,叶叔华却动容地说超强超短激光是非常有用的,一定要多出科研成果,多造福于人民。
让叶叔华更加挂心的是祖国的未来,她站在上海之巅向年轻人喊话:“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再过30年,到建国100周年时,正是你们的用武之地,那个时候执牛耳者应该是你们,请你们记住这句话,努力向前,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如果要从深、力、浓、高、广、宽等字中选一个与“度”结合,来形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期许,戴尅戎院士会怎么选?85岁的他没有顺着主持人的话给出常规答案,而是想了一个原创词——紧密度。仔细想想,这个词与他所坚持的“医工结合”理念又是如此贴切。
戴尅戎说,医生要进行科学创造,离不开工科知识,但“医工结合”还不够,要“医工产结合”,只有把产品做好了,我们才能用在病人身上。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新的感悟,要“医工产管结合”,没有一个“管”字,做事的度就把握不好。“把紧密度做好了,能使我们事半功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一刻也不敢忘记母亲的“家训”: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除了科研外,他还热心科普工作。他说,科普是提高全上海市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工作,只有全民参与科学事业,让科技创新成为上海价值引领,让未来年轻的一代保持对科技的好奇心,我们才能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他同样寄语青年一代:“要成为未来的执牛耳者。”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肿瘤细胞代谢感受、干细胞胚胎发育……“上海慧眼”旁,环绕着上海各重点科研领域18位科研领军人物的展板,科技强国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奋斗精神。
另外,《未来说:执牛耳者》也将于本周六开始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集中展示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原创成就。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