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尼蛙吞食诺敏螈生态复原图(绘图/张宗达)
今天,中国与英国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白垩纪地层发现了非常罕见的蛙类胃容物化石,这让我们首次详细了解史前两栖动物之间惊人的捕食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报告》。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先生,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苏珊·E·埃文斯教授(Susan E. Evans)共同研究。
此次发表的化石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距今1.2亿年的早白垩世龙江盆地光华组地层。这里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如鱼类、龟类、两栖类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它们如同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史前快照,揭示了亿年前生物的形态以及行为。
此次发现的古蛙类胃容物化石,首次展示了白垩纪两栖动物之间的捕食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观赏价值。胃容物的“主人”是一只1.2亿年前的格尼蛙。这只格尼蛙化石保存良好,身体软组织轮廓描绘了一只硕壮却未成年的蛙类:身体宽大、厚实,大腿肌肉强壮。它身长约7.5厘米,头骨长2.4厘米,每侧上颌骨约50个排列紧密的小牙齿都清晰可见。
▲格尼蛙和腹中的诺敏螈化石(摄影/邢立达)
这件罕见标本的得来纯属偶然。在一次征寻藏品的过程中,钮科程偶然从化石产地的收藏家手中看到这个标本。“它让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看过动物纪录片中的一幕:牛蛙,这种典型的机会主义捕食者一口吞下了一只剧毒蝾螈,最终被蝾螈毒死。”他心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疑问:牛蛙捕食时总是不识好歹地将猎物照盘全收,难道它们一亿多年前的祖先就已产生了这样的行为倾向?
此后,邢立达等学者开始对该格尼蛙胃容物进行详细的研究,发现格尼蛙这顿“晚餐”还真的吞下了几乎一整只诺敏螈——一种在化石产区唯一发现的蝾螈类动物,模样类似小鲵。
“这只被格尼蛙吞入胃中的诺敏螈,骨骼基本上完好无损,还互相铰接在一起。”邢立达说,这表明它是被蛙类整只吞下的——根据骨架的位置,它的尾巴很可能还在蛙的嘴外,“可怜这只格尼蛙刚吞下美食,还没来得及回味,就瞬间被埋藏了”。
更有趣的是,这两只远古两栖动物的体型非常接近,诺敏螈被格尼蛙吞噬前,很可能经历了一场搏斗。“此类极为凑巧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对我们理解古蛙类的食性与行为,以及重建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和能量流动非常重要。”邢立达还提到,现生的陆生蝾螈不少具有会分泌毒素的艳丽皮肤,但这些特征是否出现在白垩纪的蝾螈身上,目前还无法得知。
作者:许琦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