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20,希望这封带点“骚气”的鸡汤能走进你的心里。
太阳和地球:摆脱原生家庭,流浪才是我们的宿命
这是太阳。
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千米,被称之为一个天文单位。
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得益于与太阳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在太阳周围有一块宜居区。在这个区域内,所能接受到的光和热恰到好处,于是造就了生命。46亿年前,地球就幸运地诞生在宜居区之内。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太阳内部的核反应越来越激烈,这导致太阳在逐渐“变大”,从视觉上看,它变得越来越红,原本的宜居范围也应随着太阳能级的扩大而向外推移。
今天的地球,已经被宜居区甩到了边缘。
科学家推测,在17.5亿年之后,地球所处的区域将不再宜居——温度过高,生命将陆续灭亡。
太阳内部的核反应继续,太阳继续膨胀,50亿年后,太阳的半径将扩展到一个天文单位。
换言之,地球被太阳吞并。
想要活,只有抛弃我们已习惯了46亿年的原生家庭,去荒野宇宙流浪。
流浪地球:信念是最后的家园
来看看我们的流浪之路——宇宙。
流浪地球,要么带着地球去流浪,要么抛弃地球架起载人航天。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必须解决持续生存问题。
太空环境和地球迥然不同。这里是一片死寂般的真空,伴随着强烈的宇宙射线。环境极度恶劣,如果遇到阳光,温度可以上升到一两百度甚至更高,而如果没有太阳,则是零下七八十度,足以把人类变成一只只速冻饺子。
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必须依靠一套生命保障系统。首先,它要能控制温度、适度和空气流速。其次,它必须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干粮”——这包括氧气、水食物并处理废物。
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无限的生命循环实在是近乎不可能。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你关在一个装满水和干粮的房间里十几天,会发生什么?臭气熏天最后弹尽粮绝。
关键是要再生。这一点,我们的地球母亲做到了!
生命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万年,尽管地球资源有限(食物、氧气都是有限的),可通过地球上复杂的生态系统网络,资源得以绿色再生,并通过循环,永续存在。
从2004年起,我国科学家们学习地球模式,进行了目前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长期有人密闭实验,并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理论和技术体系。
在地基试验系统月宫一号中,由一个综合舱、两个植物舱组成总共500立方米的密闭空间中,科学家实现了废物处理、粮食果树种植。
在后来进行的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中,科研人员在密闭环境里种植了35种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蘑菇,实现了83%的食物再循环,氧气和水百分之百循环再生。系统闭合度高达98%,是全世界最高的。
你看,只要你信念坚定,愿意学习探索,哪怕在荒漠宇宙,也可以制造绿洲。
科学技术:活下去的那根稻草
于是,可以说走就走了吗?
一切漫无目的的流浪都是懒惰的借口以及对时间的不负责任。
如果人类这样不负责任,那么迎接我们的将是什么?
毁灭。
在冲出太阳系的过程中,迎面而来的就是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如果被小行星撞击,会怎样?
至少,这是导致恐龙消失的可能原因之一。
避免小行星撞击,现在看来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洲际导弹或者是激光武器去改变它的轨道。
除此之外,外行星带,甚至是冷不防冒出来的星体,都需要通过同样的方式把它们“干”掉。因此,在流浪的路上,大量的洲际导弹和激光武器并不可少。目前人类还没有掌握这种技术。
其次,就要解决去哪里的问题。在地球上,我们有导航系统,在宇宙中也需要。
以什么为基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中子星。
中子星是由体积比太阳更大的恒星演变而来。其密度非常高,如果用它来发射脉冲信号,得到的信号会非常稳定。因此,只需在探测器中放入一个脉冲探测器,测量脉冲到达探测器的时间,就可以知道相对位置。
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携带了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科学家们用这个仪器探测到了脉冲星,进而利用这个脉冲星的信号,为天宫二号做了导航验证实验。
一年之后科学家们又发射了慧眼卫星,通过卫星上携带的X射线探测器,科学家探测到了更精确的探测脉冲星。
我国的深空探索之路
中国在航天技术上,是一个后起者。近些年随着深空探测整个计划的发展,我们中国人走向宇宙的号角也越来越响了。
我们国家在2020年前已经通过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以及今年的嫦娥五号的发射,将实现对月球的绕、落、回第一个三部曲。
在2020年以后2030年之前,我国还将对月球南极极区进行资源开发利用。
此外,我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进行若干次火星的探测任务及小行星带探测计划,并且还要把火星的样本带回地球。
宇宙苍茫,人类脱离母胎的勇气和坚毅都将被镌刻在星空之下。
本文内容整理自5月19日举办的“墨子沙龙丨探索宇宙中人类的第二个家”的论坛速记。
内容提供者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刘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舒嵘副所长。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