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牙疼“疼起来真要命”,但是这句话的前半句却是“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的牙疼却“不是病”,这是一个什么逻辑呢?然而这句不合逻辑的俗话,在民间却是十分地流行,何以如此?不得不说:这是因为国人对口腔健康的意识十分欠缺的结果。
就说牙吧,其实中国人的牙要比西方人的牙辛苦得多了。洋人吃饭用刀叉,把食物切割成小块、小块地送入口中。我们用筷子,中国人用筷子固然得心应手,但是筷子没有切割的功能,大块的食物只好用牙咬。如此一日三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牙真也是够辛苦的了,所以国人实在应该好好地爱护这付牙才好。
医学界早就认识到牙的健康不仅关系到咀嚼的功能、关系到人的容貌和发音,还关系到全身许多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胃肠病以及一些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牙周病的存在会使这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不止一倍。孕妇若患有牙周病,将增加早产或娩“低体重儿”的风险、甚至高达2.04至4.19倍。
还有研究指出:牙齿严重缺失、导致咀嚼功能的丧失,也是引发老年痴呆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还有研究报道:滋生于牙或牙龈上的一种叫“牙卟啉单胞菌”的细菌很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有鉴于此,早在1989年,国家卫生部、文化部等9部委发起:将每年的9月20日订为“全国爱牙日”,旨在推动民众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至今已经30年。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据第4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口腔疾病中最常见、多发的龋病(即蛀牙)与牙周病的情况俱不乐观,儿童龋病与中老年人的牙周病的发病率较10年前非但不降,反而皆有明显的上升。在3岁、4岁、5岁的儿童中乳牙有龋病的占50.8%、63.6%、71.9%,在12岁的少年中恒牙龋病已占38.5%,据推测是与食用含糖食物的增加而又不注意口腔卫生有关。牙周病常是牙龈炎反复发作的结果,表现为牙龈出血、口中异味、牙齿松动脱落,在中老年人中约占90%!牙周病多因口腔卫生不良引起,据此次调查的结果,我国民众中已建立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者比例甚低,以刷牙为例、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牙的不足10%,换句话说我国民众中90%以上的人连早、晚各刷一次牙的基本卫生要求亦未能做到。这说明了什么呢?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怎么这种基本的卫生习惯还欠缺呢?
今年9月20日是第30个“全国爱牙日”,中华口腔医学会等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宣言》其主要内容如下:每天有效刷牙两次;倡导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定期口腔健康检查;不要带着口中疾病怀孕;孩子口腔健康是家长的责任;为适龄儿童进行窝沟封闭;牙齿缺失应及时修复等共8项。其中使用含氟牙膏、为适龄儿童进行窝沟封闭两项,是为防龋而设,因为含氟牙膏有一定的防龋功能;当儿童臼齿、即俗称的大牙萌出后为其进行窝沟封闭,即用特定的涂料涂在其表面的窝沟上,可以有效地防龋。其余诸项之目的皆在提高口腔保健意识、改善口腔卫生。当然,这是针对目前现状的基本要求,其实,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些才好。
比如每天刷两次牙未必即能充分保障口腔的卫生。由于口腔内始终温暖、湿润,这样的环境极为适合细菌生长繁殖,据研究一次口腔清洁后20分钟,口腔内即可又有细菌生长,故最好每次进食后皆刷牙、至少应该漱口。除用牙刷刷牙外,最好还能使用牙线,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又由于刷牙並不能完全清除牙齿上的牙菌斑,故还需定期到牙科诊所进行“洗牙”。
牙科专家认为成年人至少每年应该洗一次牙,不过恐怕极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一是因为缺少要洗牙的意识,其次恐怕也是因为牙科医生太忙,至少在公立医院里、牙科医生治牙病似乎还忙不过来,哪有空顾及此事?所以我以为口腔保健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添置相应的设备,並要求全科医生或护士掌握此项技能,能为社区居民就地解决这一问题,岂不是好?当然,我想口腔医学界的专家们何妨也进行些实用性的研究,比如研制出能消除牙菌斑的特种牙具或是強效牙膏之类,使民众能自行清除牙菌斑岂不更好。
《“健康口腔”行动宣言》中強调了要“定期口腔健康检查”,据口腔医学专家认为应是每年检查一次。不过很奇怪: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格检查一事近20年来、至少在城镇居民中己经逐步普及和被接受。体格检查中已经包括了眼、耳、鼻、喉的检查,但却很少有包括口腔检查的,甚至在一些“高端”的体检中亦未被包括,似乎说明非只一般民众,即体检管理部门主事之人对口腔健康问题恐亦认识不足,或许也以为“牙疼不是病”无关紧要吧。
如今“口腔健康”已成为我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专项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一事,需得全社会予以关注,提高口腔健康的意识。人人从我做起,从每天至少刷两次牙做起,促进口腔健康、方能增进全身健康。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微信公众号“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