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不同学科,特别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生命科学进一步交叉融合,这是上海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在昨天(25日)举行的上海生命科学的回顾与展望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如是说。
当下,迅速革新的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全球科研发展,生命科学如何结合大数据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要打通生命科学、临床医学与药物研究之间的通路,大数据将扮演重要角色。杨胜利表示,未来上海要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阿尔法狗”。
数据,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将传统中医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了可通过观测人眼状态判断病因的诊断仪器,它在某些疾病领域的诊断效率甚至超过了西医,“在较难诊断的妇科疾病领域,它的诊断准确率超过了50%。”杨胜利说,有时候,大家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离生命科学很远,但它们对生命及医学领域研究的未来走向十分关键。
据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大数据医疗应用的市场规模将达400亿元,包括药物研发、新适应症等专攻领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生命科学发展的一大基本方向实际上就是在大数据支撑下的汇聚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透露,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科学家们正在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基础实施建设。
赵国屏回忆说,两三年前,上海启动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时,还没有听说国际上有其他国家在做此类计划。可如今,英美等国已经做得小有规模了。“欧美国家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上的积累比我们深厚,相关大数据建设确有先发优势,我们可得抓紧了。”
赵国屏的话引发了在场科学家的一连串发问与思考:在生命科学领域,上海往往“醒得早”,但离真正领先却总是差着那么一点点。杨胜利直言,“其中的原因恐怕不在科学本身。”而要避免类似的尴尬再次出现,赵国屏认为,上海应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抓住前沿方向、敢为人先,做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事情。
事实上,正是改革开放所营造的创新大环境推动了上海生物医药的蓬勃发展。“上海见事早,行动快,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决定建设张江‘药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说,那时其他地方都还没意识到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而今,抢占了先机的上海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药研发高地。
既要大胆创新,也要脚踏实地。陈凯先提醒说,虽然这些年进步很快,但我国在原始创新新药的研发上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的新药研发基本还是针对国外率先发现的靶点及作用机理进行相关化学结构的开发,缺少原始创新。”陈凯先说,作为新药研发前沿高地的上海要瞄准方向,同时加强学科交叉,通过学科交叉推动药物研究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向。
作者:金婉霞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