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诺贝尔生化学奖刚刚揭晓。吃瓜群众们不禁再次感慨,今年的化学奖又一次被生物学家抢走了!化学奖实为“理综奖”的调侃再一次被印证。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里,有1/3被别的学科抢走
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然而,这一学科却被不少科学家调侃为“理科综合奖”,因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甚至农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获过化学奖。
通过梳理过去100多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可以发现,除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学科研究获奖的次数超过20次,物理学科研究获奖的次数也高达20次,甚至农学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一次化学奖。
有个大致统计,所有诺贝尔化学奖里,只有2/3是被化学家领走的,其余都被物理学家,生物学家领走了。于是化学奖成了理综奖,更让人惊讶的是,诺贝尔本身就是化学家,却保不住诺贝尔化学奖花落旁家。
去年,化学奖已经“花落”物理学领域。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因为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而获诺奖。今年,本有不少人猜测,终于有化学家能得化学奖,没想到化学奖被生物学家摘得。
▲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有不少专家认为,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已经控制了进化,并遵循演化的本质——遗传变化和选择 ——通过化学手段,开发出造福人类的多种蛋白质。这三位诺贝尔获奖者使用化学的武器,控制了生命的进程。
除了生物和物理领域,化学奖的“不务正业”还表现在农学领域。1945年,芬兰一位科学家因“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居然没得诺贝尔奖
化学从一出现就有点“走背字”,一开始,化学总是与中世纪小说中的“炼金术师”联系在一起,那是的人们总是幻想,能够从石头中提取黄金,一夜致富。从拉瓦锡开始,终于开始有了定量化研究,但不少人说起化学,第一反应仍是炼金术。
▲ 安托万·拉瓦锡肖像
可以说所有基础学科里,化学是从“魔术”里剥离最晚的。可等它好不容易建立了自己的学科,加入了科学的大家庭之后,元素周期律中就添加了放射性元素,也就是大约1960年代后就,化学就一脚迈入了不得不研究原子结构的地步,于是集中在分子层面研究东西的化学又失去自己的领地。
▲ 拉瓦锡的实验室,收藏于法国工艺博物馆
在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最被人知晓的“错误”就是,在一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和“炼金术:人工合成金刚石”PK中,诺奖委员会居然奖诺奖颁发给了炼金术,让一概科学家们大跌眼镜,第二年,诺奖委员会终于醒悟,打算给门老一个公道的时候,他老人家在颁奖前就驾鹤西去了。
▲ 门捷列夫。
也就是说,让化学成为学科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居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奖对化学家太不公平了!
化学奖“不枯燥”:有高大上一面,也有接地气之处
正因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领域跨度大,获奖成果也更加丰富多彩,既有物理化学等领域的“高大上”研究成果,也有惠及普通人生活的生物或化学发现。
1974年,美国化学家谢伍德·罗兰德首先发现了地球臭氧层被人造化学品破坏。20年后,罗兰德教授因为这一开创性的发现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全球领导人开始认识到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并采取行动禁止或者减少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人造化学品的使用。
190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巨匠阿列纽斯,更在早在百年前就首次将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变暖联系起来。这些课题研究都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命运息息相关。
此外,化学奖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切实惠及普通人。2002年,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斯与日本科学家田中根一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因发明测定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结构的NMR测定方法(也就是核磁共振波谱法)而得到诺贝尔化学奖。2003年,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将核磁共振应用于医学诊断,从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如今,这项研究广泛应用于医疗检查中,可以说是十多年来最直接见证成果的化学奖项。
化学奖“接地气”的地方不止于此,几十年前高分子塑料的研究成果更是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塑料袋到洗脸盆,从夏季拖鞋再到汽车轮胎,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
作者:郝梦夷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