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川剧的“变脸”,但你想象得到,有人能在患者的身上构建一张脸,随后把它替换到受伤的脸部吗?这种自体组织全脸面预构重建的创新方法被称为“中国式换脸”,目前已成功完成40多例;一个小小的试剂盒、0.2毫升血浆、6.5小时的检测,就能让早期肝癌的检测率从60%-70%,提高到84%,作为占据了世界一半的肝癌新发病例的肝癌大国,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监测试剂盒的诞生,有效降低肝癌死亡率……正是这些领域的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活得更好、走得更远。
7月21日即将登陆荧屏的《未来说第二季:执牛耳者》,一改第一季的科学辩论会形式,邀请了“空间探索”“医疗攻坚”“人工智能”“上海脑-智工程”“海洋探索”“大脑奥秘”“生物工程”“媒介新衍变”八个重点科研领域16位科学家,现场展示和讲解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科研历程。
40多例手术背后,是一个个重建的人生
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李青峰来说,七年前的一次失败是他永远的遗憾。
那是一个“两个眼睛宛如血球、鼻子只剩下两个洞、牙齿都露在外面”的女患者,然而她身着朴素的丈夫却毫不嫌弃,他对李青峰说,“我比老婆大了十几岁,当我先她一步离开的时候,希望她能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可是,这个希望破灭了,在治疗中,患者成功经历了构建生长的考验,却在移植脸部的过程中,因为病菌感染,皮肤坏死了。
▲李青峰(左)拿着三维模式,解释何为“中国式换脸”
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多少成绩都是由病人的血与泪筑就的,正是在这样的遗憾上,“中国式换脸”逐渐成长而完善。“中国式换脸”采用三维打印机还原患者健康时的容貌,并在颜色相近的身体部位选取一块皮肤,用患者的软骨构建了眼睛、鼻子。奇迹将在八九个月后出现,一张脸在身体部位长出,最后这张身体上的“脸”将再移至患者的脸上,让皮肤存活。“如果说过去的皮肤移植,只是以死皮塑造了外形,那么‘中国式换脸’,则保留了一定的功能。”李青峰说,“相对于国外的‘异体换脸’、‘中国式换脸’没有排异风险、费用也小得多。”
“中国式换脸”的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利用自体组织构建全脸面技术,而在已完成的40多例手术背后,可能是一个个重建的人生。
从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新松双臂协作机器人、寒武纪智能芯片;从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恐惧记忆消除到DNA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系统的诞生……在节目中,这些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以自己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成果、坚定执着、勇于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勾勒出一幅激励人心的创新图谱。
“温度”是被最多选择的一个词
在节目中,每一位科学家在即将离开舞台时,都要启动“时间胶囊”这个装置,把自己最有纪念意义的、或者最能代表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的一件物品放入时间胶囊,并说出理由。无论是放入自己的研究成果,期待若干年后科学发展实现新的突破;还是放入前辈的著作,期待为未来留下研究的考证;亦或是放入自己童年的“珍宝”,让初心永驻……都表现出科学家们对未知世界永远旺盛的好奇心和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深沉的赤子之心。
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交出自己物品之前,却收获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
▲樊嘉(左)向观众解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肝癌的最好方法。
那是一个七岁小女孩王慧伶送来的一幅画,画中的主角是樊嘉和她妈妈。
“为什么要给樊爷爷送这幅画?”
“因为我要感谢她救了我妈妈的命。”
一问一答之间,是王慧玲对樊嘉满满的倾慕之情。王慧玲的妈妈17年前因为严重肝病,成为了樊嘉主导的第二个肝移植的病人,五年之后王慧玲的妈妈结婚了,十年之后,有了她。“是樊院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王慧玲妈妈说,在她接受手术之前两年,妹妹因为同样的疾病逝世了。
如果说,科学是冷冰冰的技术,那么这个故事,让冰冷的技术里,涌动出一股温情。
无怪乎,当科学家都需要以“度”为核心,在高度、长度、深度、温度等四十余个词汇中选择,并用这个词来给自己的科研发展和未来目标作出定位时,有六位科学家选择了“温度”,这也是被选择最多的一个词。
“科学家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当我们邀请他们来参加科普工作时,他们都不计回报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未来说》制片人王宁说。透过这一个个科学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和科普故事,我们可能更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大写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人民利益至上的科学追求。
文:郝梦夷
编辑:沈湫莎
责编: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