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与“华华”
编者按
上海的创新引擎又添新动能。前天,张江药物实验室、G60脑智科创基地、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揭牌。作为院市共建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创中心的重要举措,这三家研究平台将为上海建设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提供不竭的创新源动力。作为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端创新力量,这三家平台在各自的主攻领域各有何“绝活高招”?记者将带你一起一探究竟。
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突破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克隆,这一全球生物科技里程碑式的突破,即将引发上海脑科学、类脑智能、脑疾病,以及新药研发的一系列巨变。
今天,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共同成立“G60脑智科创基地”,同时“中科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松江基地)”在松江正式挂牌,以克隆猴技术为代表的脑科学与类脑科学技术正式在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落地生根。面向脑智技术前沿,致力于阐明脑认知原理,发展新型类脑理论与技术,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脑智科技产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创新源动力。
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周期将缩短三五年
“其实,在全世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研究是走下坡路的,但我们却逆势而上取得了突破。”在昨天挂牌仪式之后的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说,因为早在十年前,他们就看准了这个世界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方向。
“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技术体系的建立,为脑科学研究、猕猴全脑神经联接图谱、脑疾病和代谢、肿瘤、免疫缺陷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想的实验动物。”克隆猴项目负责人孙强研究员说,由于体细胞克隆猴具有完全一致的遗传背景,可以使科研结果更加可信,并大大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据估计,配合基因编辑技术,这一突破可能让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周期缩短3-5年。
蒲慕明介绍,未来,他们将在G60脑智科创基地建立三个基地平台。
一是非人灵长类模型研发平台,主要培育脑疾病、高级认知模型实验猴,并为此开发一系列基因编辑和新型生殖技术。“有很多脑疾病、精神性疾病是灵长类特有的,要研究人类的这类疾病,只有依靠猴子来建立疾病模型。”他说。
二是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主要进行脑疾病机理与诊断干预、脑研究新技术开发、脑机接口与类脑器件研发。目前,科研人员已研发出一套脑功能检测工具集,正在申请专利。
三是脑疾病诊断、药物检测与干预手段研发与产业化平台,主要开展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生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的研究,以及利用模式动物猴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为国内外医药公司提供新药药效评价等服务。
在“科创走廊”培育脑智领域“独角兽”
将脑智科创基地落户松江的G60科创走廊,科学家经过了多方考察:同时,立足G60科创走廊,基地可以北接苏州,南连嘉兴、杭州,西通合肥,引领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领域产业发展,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并实现全球网络的协同创新。
G60科创走廊正在形成的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科技创新配套环境,未来有望在这里诞生脑智科技的独角兽企业。
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的开发,就有望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蒲慕明说,成立于1929年的美国杰克逊实验室为世界培育出了7000多种实验小鼠,成为全球实验鼠产业的翘楚,“在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领域,我们也有望发展起同样的服务产业。这将会吸引全世界的医药公司巨头将新药检测中心建到松江来。”
类脑人工智能也将为G60孕育出“独角兽”企业。中科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则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正处于产业爆发的前夜,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正从“可以用”向“很好用”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亟需变革性的全新途径——受脑启发的人工智能将可能是新途径的诞生地。目前,卓越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批深度交叉的重点类脑人工智能方向,如类脑认知功能计算、神经计算与脑机交互、神经康复与脑机接口等。“这些方向一旦突破就可能快速形成很大的产业应用。
一小时可以测定十种脑功能指标的检测工具集、可以放入大脑的柔性电极、戴在头上即可干预改善睡眠的非侵入头环……可以期待未来将有更多脑智科技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
作者:许琦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