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均资料图片)
2020年将基本建成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科技协同创新网络
长三角四地协同共建“国际创新带”
长三角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总能在上海得到解决。继去年上海市的高校科研院所由上海市科委牵线搭桥,“认领”并完美解决了长三角企业104项创新需求后,今年嘉兴市干脆把创新创业大赛办到了上海。刚刚过去的周日,嘉兴市在上海举办“红船杯”创新创业大赛,为上海及周边城市的高校和企业展示创意搭建舞台。
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合作活力最强、频率最高、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围绕长三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国家科技战略部署,从2009年开始,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就开展了区域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区域科技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创新服务系统链接、区域科技惠民示范引领、区域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等重点任务的布局,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方面联合谱写了一首“协奏曲”,一条连通上海、嘉兴、苏州、南通、杭州、宁波、宣城、湖州等地的国际创新带正在打造。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优势各不相同,上海与长江沿线省区在资源供给和产业链等方面存在互补性,具有整合互补的潜力和基础。依托长三角广袤腹地和产业基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入新征程——2020年,将基本建成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网络枢纽。
合肥稳态强高磁场实验装置。
增强“硬科技实力”,提升区域创新核心竞争力
如果没有从0到1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三角区域可说是我国基础研究资源和投入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上海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江苏无锡有目前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安徽合肥有磁场强度为地球90万倍的稳态强高磁场实验装置……
要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实现各地的科研资源共享,实现科技人才流动,设立项目联合攻关是必然选择。
从2004年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开始实施以来,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手,针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社会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立项98项,成效明显。
2016年发射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就是典型的跨区域科技合作产物——“墨子号”搭载四个有效载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量子纠缠源、量子实验控制与处理机。科学家们通力合作,引领全球量子科学研究。
当下,世界科技竞争风起云涌,量子计算、大飞机、“中国芯”、燃气轮机等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仍然亟待突破。以集成电路为例,上海的研发能力比较强,江苏的封闭测试技术比较强,浙江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实体比较多,安徽有大型科研机构和设施。
整合资源,让长板更长。下一步,长三角将共建共享国家实验室、合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融合发展。共同承接实施面向2030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合力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落户长三角。联合组织力量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联合攻关。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优化“科技软环境”,营造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资源配置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已被调动起来。
江苏三美化工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发泡剂企业,年销售额10亿美元,然而蒸蒸日上的企业却潜伏危机——目前发泡剂中最节能环保的一种物质五氟丙烷反应率不高,企业找到苏州大学寻求帮助,苏州大学又找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最终使五氟丙烷成品制成率从80%提升到95%。
技术交易成果的转移转化,少不了科技中介的“牵线搭桥”。上海迈科技一站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在长三角地区余姚、太仓、德清等十座城市设立工作站,2016年上海某公司发现了轮胎行业的共性难题脱模剂,经迈科技的技术服务,找到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其解决,最终,高效低价的脱模剂在浙江德清实现量产。像迈科技这样的科技中介,上海已有200多家。
民间交流已如此活跃,政府又再助推一把。目前,上海已先后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海宁市,以及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市、无锡市国家高新区合作,探索“创新券”区域内通用通兑机制。以苏州为例,2015年到2017年,共有164家上海实验室为1827家(次)苏州企业提供2.9万次服务,服务金额达2980万元。
下一步,长三角将探索四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协同联动、沪苏浙皖四个技术市场的协同、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通用通兑机制和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资源的开放共享,为长三角服务一体化、政策协同化和交易标准化积累实践经验。
杭州未来科技城新型研发机构。
作者:本报记者 沈湫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