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8时许,6岁的小顺风在上学途中遭遇“飞来横祸”,被学校附近武威东路颐和华城内高处坠落的一块玻璃砸中,当场“昏迷、躁动”(详见2017年10月11日新闻晨报A06版)。
如果没有那块从天而降的玻璃,现在的小顺风应该参加架子鼓8级考试,爸爸应该会继续做着空中飞人,妈妈会继续构思着小顺风下一步的培养计划:在小顺风的课表上,架子鼓、篮球、国际象棋、奥数会交替出现。
如今,小顺风每天需要反复练习的是,如何吞咽、如何抬手、如何说话、如何坐、如何站、如何用手指拿住东西……那一瞬间,他被那块从天而降的玻璃,带回人生的起点,只有全力逆风奔跑,才能做回曾经的小顺风。
只是,被那块从天而降的玻璃带回起点的,又岂止是小顺风?
艰难的康复
12月20日下午2点30分,高空坠物后第72天,小顺风转入脊柱神经康复中心第3天,同济医院康复治疗室内。
康复师顾春雅已经等候多时,她的手里握着一大包海苔口味的“张君雅小妹妹”干脆面,这是上午一位年轻的治疗师专门买给小顺风的。6岁的小顺风,是这个康复室里的名人,无论是治疗师姐姐,还是同样在康复治疗的“北京奶奶”、“舌头酸爷爷”,都愿意和他聊上几句。
“小顺风,上午是不是有个怪叔叔,一定要你喊他哥哥,只要喊了就送你‘张君雅小妹妹’?”顾春雅,摇着手里的干脆面,逗着小顺风。
刚刚午觉睡醒的小顺风尚有些困倦,但还是在妈妈的提示下,努力回忆起来。
这段时间,小顺风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不停引导他说话,帮助他恢复语言功能。好脾气的小顺风有问必答,尽管有时候,这些要求对于他而言颇为艰难,比如回忆只见过一次的某人的模样,背诵某个复杂的英文单词,或者用很大的音量唱歌。
“他非常聪明,情商非常高,非常配合治疗,比大多数孩子都优秀。”为小顺风完成头部手术的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海舰,还特地用了一个人们很少形容儿童的词来形容小顺风:“儒雅”。
然而,即使好脾气的小顺风,在艰难的康复训练中,也会犯难。那袋“张君雅小妹妹”,便是康复师顾春雅用作激励他完成康复任务的奖励。
康复训练从抬起左手开始。小顺风平躺在治疗床上,他抬起左手,放下左手;用左手碰鼻子,再收回来。由于缺乏力量,他的每个动作都非常缓慢,右手总想抬起来去帮助无力的左手,爸爸不得不在一旁压住他。
顾春雅用手指在空中画圈,引导小顺风左手举起,跟着轨迹前进。这个动作,需要小顺风将左手持续举高。重复了几次,小顺风都只能举着手跟着画半圈,随后左手就像自由落体一样,坠了下来。
“好差啊,现在都是最基础的,我还没有加沙袋呢,你要闯关啊。”顾春雅假装生气道。
小顺风不说话,他停了一下,又将手抬了起来,这一次,他坚持到了一圈半。
“他是很‘要’的。”一旁的顺风妈妈说,“之前练习架子鼓,别的小朋友都坚持不了,他就一定要打下去。”
当天,顾春雅为小顺风安排了一个新动作——膝行。
这是本次康复训练的最后一项内容,经历了手部训练、站立训练、走路训练等内容的小顺风已经很疲倦,几乎一跪下,他就垮在地上了,怎么跪都跪不稳。
一直用雀跃的声音鼓励小顺风的康复师顾春雅难得严肃了起来。
小顺风低声哼着,随后哭了。爸爸妈妈都低着头不理他,他很快自己控制住了情绪。
顾春雅将动作拆解开,迈左膝,超过右膝,迈右膝,超过左膝。对于小顺风而言,迈左膝,意味着要将无力的左腿抬起,迈右膝,意味着所有的重量都要放在无力的左腿上,其中涉及的重心转移技巧颇为艰难。
只前进了两步,小顺风就又栽倒在了地上。这一次,他整个人瘫在了垫子上,不起来了。
一直假装看不到的爸爸发火了:“你瘫成烂泥做什么?你要想变成烂泥,瘫在家里,就不要做了!”
原本还低声哼哼的小顺风不吭声了,几秒钟后,他自己艰难地爬了起来,颤颤巍巍地在康复师的帮助下,继续抬腿向前……
下午的康复训练一共持续了2个半小时。这只是小顺风全天康复训练中的一个环节。每天上午,小顺风的父母都会带着他复习前一天康复师新教的训练,晚上再复习一次,全天下来,小顺风的世界里,除了休息,就是训练。
“光靠康复师的训练,量是不够的。”顺风爸爸说,“孩子是自己的,必须自己上心。”
系统的康复训练,给小顺风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他从最初连吞咽都无法做到,到慢慢恢复了语言功能、吞咽功能,以及大小便的神经反应能力。如今,他已经可以站立,并可在搀扶下,短暂行走。
唯一的奖励
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海舰至今记得他初次见到小顺风的样子,那是一个繁忙的早晨,他突然接到通知,赶过来手术。当时,血污中的小顺风生命体征已基本消失,骨头、头发等异物渗在伤口中。
这是海舰遇到过的年龄最小的病人,年龄越小,意味着留给孩子的时间窗口越有限。
抢救的时间,被精确到了分钟:8点20分左右,小顺风被送到同济医院,院方开通了危急症救治绿色通道,半小时内完成相关检查,备齐配型好的血量;9点30分,小顺风就进入了手术室进行治疗;10点30分,海舰开始用精准微创显微方法治疗小顺风的头部伤口,头发丝和异物被分毫不剩地取了出来;4个小时后,骨科医生接力,为小顺风治疗肩部伤口。
手术后第6天,康复医生介入,为还在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小顺风进行康复训练。
作为小顺风的妈妈,贾丽(化名)对于时间的感受更为明显。在手术后的72小时里,小顺风在SICU内,她就隔着门守着。术后的小顺风需要闯过感染关、癫痫关、水肿关。在最危险的72小时里,她睁着眼睛在门外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数着,熬过一个小时,希望就又多了一分。
贾丽至今仍能回忆起她当时的恐惧:“一个深夜,我突然看到海医生冲进SICU内,我吓坏了,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另一个病人。”
10月24日,小顺风转入普通病房,正式脱离生命危险期。然而,那时小顺风语言功能尚未恢复,不能坐,大小便不正常,就连吞咽功能也还在恢复中。贾丽和丈夫的时间,从数着小时过,变成了数着天过。每天口干舌燥地对着小顺风讲话,帮助他进行康复训练。两人每36个小时回家轮流休息一次,再回来继续帮孩子练习。
小顺风的进步,成了难熬时光里,唯一的奖励。
10月27日,小顺风第一次回应了贾丽的对话,他开口喊贾丽:“妈妈”!
听到那一声,贾丽的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