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学者在昨天举行的“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上达成共识:中华神话研究意味深长,关系着中国文化的培根固源,也支持着民族振兴之梦照进现实。当下,这一学术领域正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亟待开拓新视阈,找好着力点
■本报记者 范昕
中华神话研究意味深长,关系着中国文化的培根固源,也支持着民族振兴之梦照进现实。当下,这一学术领域正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亟待开拓新视阈,找好着力点。汇集全国各地百余位专家学者的“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昨天于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传递出这样一重强烈的信号。
开展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着力推进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作为上海围绕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举办的首届学术论坛,力求通过学术与人文的对话交融,共同推动中华创世神话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坛本身既是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标志着学术研究高地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作为新一轮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评选的第一个基地昨天揭牌成立,具有示范性、先锋性、典型性的重要意义。
中华神话中藏着太多等待翻开的文化“底牌”
在专家学者眼中,创世神话像是一把金钥匙,开启真正理解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初编码。
“每一个文化共同体中的潜规则都与神话有关。中华神话中就藏着我们的文化‘底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叶舒宪直言。紫禁城、虹桥、饺子、葫芦等为人们所熟悉的很多文化概念,都是他举出的例子,都可以在中华神话中找到阐释的“底牌”。比如,古代皇帝居住的宫殿为何名为“紫禁城”? 原来,紫禁城中的“紫”,指的是紫微星,古代认为它是天上最尊贵的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预示天子的尊贵身份。人们除夕夜为何以吃饺子寓意辞旧迎新?原来,饺子在古代被称为“馄饨”,与“混沌”谐音,包含着打破混沌、开天辟地之意,象征新纪元的开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提到:“中国古代神话作为先民的认识史,以一种强大的统摄力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原始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习俗、信念和制度的来源。”关于中华文化,有一种说法由来已久,称这种文化崇尚阴柔比崇尚阳刚多、崇尚虚玄比崇尚沉实多。汪涌豪却指出,对照神话记载所体现出华夏初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显然与之不同。他认为对中华神话作出整理、研究,用各种艺术手段加以体现与弘扬,有助于正本清源,拾遗补缺,从而使得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原始图景,得以更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更全面更本质的启迪。
今天,让中华神话的精气神辐射出更大价值
“跨学科的神话学已成为开拓、引领人文研究的热点,史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越来越凸显,与现实的关联也越来越密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杨庆存指出。在他看来,一方面,神话研究对于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意义重大,有益于全世界不同民族、地区、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有益于引导人类的和平发展、文明发展;另一方面,神话作为民族精神、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它的研究将着力还原中华文明历史。此外,杨庆存特别提到神话研究的现实意义,它将支持民族振兴之梦,给“一带一路”文明史提供本土视角和本土话语再造的契机。“神话研究为全面理解华夏文明的历史、地理格局之由来,尤其对催生中原文明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等话题,提供全新的角度。”
今天,让中华神话辐射出更大的价值,需要深化学术研究,也需要拓展传播方式。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黄景春即为人们描绘出当下传承神话的多种可能:口头讲述、编撰故事集、绘制图画、开发旅游景区、拍摄影视作品及动画片、开发网络游戏、创造神话纪念物等文化符号……在他看来,传承神话的不同途径各自富于独特的感染力,不仅将开掘出神话的精气神,还将开辟神话创意产业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