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硅光平台开放,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田野第一时间就带着自己设计的芯片到这里流片。目前得到的结果让他相当欣喜:光纤到芯片上的耦合损耗指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更令他欣喜的是,在这里流片的性价比是国外平台无法比拟的。
今年9月刚开放,如今已获得百万元大订单;每次接收流片的信息一发布,名额立刻被用户“秒杀”。上海微技术工研院“超越摩尔”工艺线“200毫米硅光子工艺平台”就是这么抢手。作为国内首个专用硅光子技术平台,它正切合了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工艺渴求———世界硅光子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中国正需要高水准的工艺研发平台,助推产业突破升级瓶颈。
让电子和光子同时在硅片中奔跑
硅光子技术是做什么的?“硅光”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余明斌解释,在硅集成电路芯片中,都是由奔跑的电子携带信息,而硅光子技术则是要让光子作为信息载体。
与电子相比,光子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定波段的红外光,可以在硅材料中畅行无阻,而当它经过电子器件时,能够受到电信号的控制而改变自身的强弱。“这种强弱变化,就能用来‘编织’信息。”余明斌说,用光子携带信息可以避免很多问题,比如随着数据传输量增大,用铜线传输的电信号已经无法胜任低功耗、大带宽的数据传输,现在长距离的海量数据传输已经改用光纤通信。那么,在电子设备和设备之间、板卡和板卡之间乃至芯片和芯片之间,用光传输的时候,就需要有专门的硅光芯片或者模块来完成电到光、光到电的信号转换。而在不远的将来,当芯片内部都需要用光子来实现互连的时候,就只有同时能跑电子和光子的硅光子技术能够满足要求了。
当然,这只是硅光子技术用途之一。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和生化医疗领域,都少不了硅光子芯片。硅光子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芯片内的光互连应用。而且,光信号不易被干扰、被窃听,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与电通信系统相比,也有很大提升。
“光进铜退”抓住产业升级机遇
在集成电路产业,“摩尔定律”正在逼近物理极限,学者们开始寻求“超越摩尔”的技术解决方案,硅光子技术就是其中之一。硅光子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十年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半导体技术。
“原先传输电信号的铜缆,将被传输光信号的光缆替代。‘光进铜退’被认为是集成电路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不能再在核心知识产权上受制于人。”余明斌说,目前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已经有了旺盛的硅光子产品需求,但在硅光子芯片和工艺技术上,国内却存在巨大的研发和产业缺口。所以,一听说“硅光”平台开通,用户企业就赶紧前来洽谈合作,开通一个多月就有十几家国内制造企业递来寻求合作的“橄榄枝”。
根据权威预测,到2020年,仅仅在民用领域的光通信、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这一市场预计就将达到50亿美元量级。而在未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接口,比如高清视频连接线、USB连接线,智能家庭互连,市场需求更是旺盛。
依托上海优势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使用过硅光平台的田野说,发达国家已有较大规模硅光子技术平台,但他们的流片周期至少半年,有时长达一年,价格也高。而国内的这一硅光平台不仅周期缩短近一半,价格也便宜很多———这么高的性价比,国内不少企业和高校已经闻风而动,都想到这里来流片。
余明斌说,上海在集成电路产业上有着巨大优势,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硅光子技术中试平台则将凭借这一优势,以及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开展大规模光子集成、光电集成和片上激光芯片研发,在片内光互连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这一领域引进和孵化一系列有高度成长性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据悉,该平台还将完成成套工艺开发,填补国内在专用硅光子中试平台的空白,打通从中试到量产的完整制造体系,在硅光子芯片领域形成国际领先的工艺制造的研发和量产能力,最终形成完善的硅光子产业链,依托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战略,打造世界级硅光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