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0年光阴,网络文学的概念从早期纯文学爱好者的“自由书写”演变为今天类型化小说占据主导地位;曾经辉煌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也从当年的领跑者到后来几经出售,如今几乎完全淡出大众的视线。近日,“榕树下”网站创办者朱威廉做客第11期陕西北路网文讲坛,与作家陈村、北大中文系博士李强共同探讨了“榕树下”网站运营的兴衰得失。
▲第11期网文讲坛在陕西北路600号“北路时间”举办
▲“北路时间”负责人向上海静安区文化局领导汇报工作
“榕树下”曾经凝聚了包括安妮宝贝、宁财神、韩寒、蔡骏、今何在、慕容雪村、步非烟、沧月、郭敬明、饶雪漫等许多知名作家,辉煌时期平均每天接到的投稿达到几千篇,举办“网络文学大赛”时接到的投稿量达到30万篇。“鼎盛时期的榕树下,全中国哪怕在偏远地区的作者只要能在榕树下发表作品,会比在刊物上发表作品更觉得荣耀。”忆及当年的辉煌,网站创始人朱威廉语气中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
盛大能做成收费阅读,“榕树下”不行
“榕树下”网站创建于1997年,正是中国电脑和网络刚刚开始普及的年代。早期的读者以60后、70后、80后为主,与后来商业化气息浓厚的类型文学写作相比,当时的文学爱好者的写作仍是为了表达自我。受限于纸质出版有限的载体,打出“生活、感受、随想”口号的“榕树下”网站成为许多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结识朋友乃至实现作家梦想的精神家园。
但是仅依靠作者写作兴趣,缺乏商业支撑的模式无法长久维持,“榕树下”很快就遭遇到自身以及外部的挑战,盗版猖獗、作者流失、读者减少、原创内容匮乏......
▲左起:陈村,朱威廉,李强
谈及这个话题,陈村总结了为什么是“盛大文学”而不是“榕树下”能成功走出付费阅读的道路:“盛大这家公司本身是做网络游戏的,做游戏收费很有经验,网络游戏用户也有付费的习惯。并且那时候到处都是网吧,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游戏点卡、月卡,盛大做网络文学可以很顺畅地让游戏用户为阅读内容付费。而‘榕树下’不具备这些条件,收费阅读这个事情,盛大做得成,‘榕树下’很难做成。”
2002年朱威廉将“榕树下”出售,之后这家网站又几经易手,今年6月份在主页发布公告称系统要升级后,至今再也没有更新过新的内容。
“我不喜欢这个年代”
说到“榕树下”当年的盛况,朱威廉不无自嘲地说:“如果不是那么多文学青年来投稿的话,我也不会投入那么多钱(建网站)。”当时中国的网民总数还是千万级,而“榕树下”网站的用户人数已经相当可观,那是一个让朱威廉到今天仍心潮澎湃的年代,那个时期网站每天都能收到上千篇文学投稿,让他很惊讶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写作、喜欢文学。
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数亿、移动互联网普及到每个人都能用手机随时上网,但当年的盛况对朱威廉来说却已经烟消云散了。“我不喜欢这个年代。一切都变得太快、太浮躁,评价成功与否都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让朱威廉感到困惑的是十几年前大家热爱文学创作的那种“让平凡的人不再平凡”的精神力量哪里去了,“‘榕树下’对我来说就是20年前的黄粱一梦。”
▲2002年2月5日下午,陈村在论坛的“躺着读书”版块贴出早已写完的《告别榕树》
不过朱威廉并不觉得自己创建“榕树下”是失败的:“我觉得我是成功的。如果仅仅以金钱为衡量标准,以富豪榜为衡量标准,那我确实差远了。但我一直在想,人这一生总要留下些什么东西,给别人带来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力量。我建立的‘榕树下’圆了当时很多人的文学梦,从这个角度讲,我是成功的。”
北大中文系博士李强对此深有同感:“在那个年代‘榕树下’带来的精神感召力,确实是现在的网络文学平台上很难感受到的。现在那些不喜欢随大流写类型小说的作者,也会跳出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平台,在个人化一些的Lofter甚至微信公号上位自己写文章。可以说‘榕树下’这个网站虽然走进了历史,但是当年那种文学创作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延续了下来。”
网络文学不应当有套路
“榕树下”全盛时期的网络文学,其实是把传统类型的文学作品放在网络上,但是今天说起的网络文学几乎完全是玄幻、仙侠、灵异等类型小说的代名词。相比起类型小说巨大的商业成功,传统小说类型的网络文学始终显得不温不火。
▲现场观众
曾经身为“榕树下”艺术总监的陈村老师认为,网络文学的初心是不功利的,比较像老子推崇的“赤子之心”。而现在的类型小说把网络文学的道路走窄了,类型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类型”,就是因为其写作模式有套路,但文学创作是不应当有套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