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官方版“致癌物”完整清单,其中不乏餐桌上的常见食物咸鱼;备受争议的马兜铃酸也榜上有名;此外,避孕药也被点名。清单一出,立刻引发热议。这些“致癌物”还能不能吃?业内人士对此有何看法?
咸鱼不是首次上榜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对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为四类:1类,明确可以致癌;2类,动物致癌,但对人致癌性证据还需进一步研究;3类,不确定能不能致癌,有致癌可能性;4类,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不致癌。所谓“明确可以致癌”,指的是确认含有引发癌症物质,强调的是一种可能性、风险性,而不是吃了就肯定得癌。
上海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控所副所长朱珍妮说,“中国式咸鱼”指用盐腌制并加以暴晒制成的咸鱼。咸鱼在制备过程中会生成亚硝酸盐类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胃中会转变为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类物质,是其致癌的主要原因。
其实,咸鱼并非首次上榜,这份致癌物清单随时都在更新,只不过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期把这份清单翻译整理并发布,这才引发了关注。“中国式咸鱼”早在2012年就已被确定为1类致癌物。此外,酒(及相关制品)、烟草、烤肉、马兜铃酸也被认定为1类致癌物。
致癌物研究有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1类致癌物中还包括了女性更年期、绝经期治疗使用的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口服避孕药,引起不少女性的恐慌。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邹世恩告诉记者,虽然被列为致癌物,但临床医生对此尚有争议。事实上,雌激素在女性更年期应用十分广泛,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部分癌症的发病率,对另一些癌症的致病率没有影响,对个别癌症的致病率略有提升,因此不能笼统地打上“致癌”的标签。
此外,口服避孕药问世多年,使用人群庞大,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显示其具有致癌作用,无需谈之色变。“临床上,是否要使用某些药物,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遵照医嘱。”邹世恩说,癌症是环境、遗传因素、生活习惯、饮食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单一因素引起。对这份致癌物清单,可以了解它,但不必恐慌,更不可过度解读。
这些年来,关于致癌物的研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如“红肉是否致癌”,学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见;再比如,酒精对人体的作用,也不是绝对有害。朱珍妮解释说,从癌症预防的角度来看,尽量不要喝酒;但考虑到适当饮酒对心血管疾病有益,可以每天少量喝一些。
勿谈“致癌”色变
“致癌物清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说上榜的东西都要退避三舍。”朱珍妮强调,现实生活中,常见、常吃的很多都被列为致癌物,不过,要在人群中观察到致癌概率增高,还是跟食用或接触的频率、剂量、制作工艺等有关。而且,不同致癌物之间也没有可比性,如同为1类致癌物,黄曲霉素和砒霜只要少量接触就会有致癌风险,而加工肉制品、高盐腌渍食物必须要长期大量食用才会有风险。
“简单来说,有的致癌物要尽量避免,如烟草、霉变食物;有的要权衡利弊,该用还是要用,比如药物;还有的要控制摄入量,如烧烤、腌渍食物等。”朱珍妮说,现代城市人群动物性食物吃得较多,植物性食物吃得远远不够。预防癌症,平时还是要多吃蔬果、戒烟限酒、合理作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