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明年将首探月球背面
月球科研站正在论证中,计划建立能源长期供给、自主运行、无人值守的月面基础设施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 见习记者 王嘉旖
今年,中国航天领域喜报频传:从北斗三号卫星首次发射,到风云气象卫星家族“新成员”诞生,中国航天不仅在增量上更进一步,更在诸多技术领域向航天强国目标稳步迈进。
近年来,上海科研院所在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中屡屡承担重任。前昨两天,世界各国专家齐聚上海,以第七届航天技术创新会为契机,共同就“航天技术创新与商业航天”开展学术交流。
深耕创新试验田,着眼世界领先技术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航天强国建设纳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之中。上海作为全国创新发展先行者,在航天领域也有着前瞻布局和国际视野。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陈杰介绍,上海目前正在航天领域布局创新体系建设。“我们将会抽调20%至30%左右的‘精兵强将’加入到最前端的创新研发,在这些技术风险最大的领域,给予科研人员最宽松的‘原创’环境。”陈杰说。
目前,大多科研人才受困于项目制,从固定经费到“卡死”的时间节点,只能围绕眼前的项目转,而无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原创性基础研究。但这些原创性基础研究恰恰是国家航天事业远期发展不可或缺的。
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得以向宇宙更深处“走”去。然而,随着深空探测发展而来的,却是因距离太阳过远导致的能源供给不足问题。陈杰表示,核电或许会是未来人们解决深空探测中能源供给不足的“药方”。目前,上海航天科研院所已与核工业相关单位达成合作,双方将携手攻克这项“难题”。
面向民营企业,满足增量卫星发射需求
中国经济的活跃增长,迅速带动了广大商用、民用卫星进入空间的需求。然而,运载火箭大多都是国家战略,成本高、等待时间长是主要难题。近日发布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简称《路线图》)所提及的“长征八号”低成本中型运载火箭则直击“痛点”需求。
《路线图》指出,到2020年“长征八号”将实现首飞,届时可为企业用户提供各项商业发射服务。“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可以提供相对成本低、更加快捷的服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鲁宇向记者介绍。
鲁宇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和商业服务需求双重因素叠加之下,未来十年进入空间的卫星数量会有较大的增量变化。如何满足这些增量需求呢?
“太空班车”“太空顺风车”“VIP专车”应运而生。“太空班车”指的是由政府每年定期发布火箭运载的时间和轨道信息,能够匹配的企业可提前订购。而对于其他个性化需求,“VIP专车”和“太空顺风车”也可以灵活弥补固定“班车”之外的需求。
据了解,这些增量的卫星发射需求主要应用于特殊通信、应急救灾、信息组网等民生相关领域,自此航天技术将会真正实现“利国”也“利民”。
从单次局部探测向长期全面探测转变
记者从创新会获悉,嫦娥四号探测器计划于2018年发射,届时探测器将首次抵达月球背面,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在此次计划中,还将首次实现航天器在地月L2点对地月中继通信,月球研究项目将会获得一批原创成果。
月球科研站目前也正在论证中,计划建立能源长期供给、自主运行、无人值守的月面基础设施。“未来通过月球科研站建设,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月球探测活动。”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介绍。
此外,深空探测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航天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自2020年起的十年内,我国计划进行四次深空探测计划,从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再到木星和行星际穿越探测,进一步探索星空世界的奥秘。
深空探测目前已成为航天探索的热点领域,由于这一领域投资需求大、技术要求高、失败风险大,因此,国际合作成为重要趋势。近年来,中国国家航天局先后与俄罗斯、法国等国家以及欧洲空间局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双边航天合作机制。裴照宇表示,中国日后将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开展深空探测领域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