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或正是这种房屋交易成功后的真实写照。要知道,这一套房屋的成交至少抵得上绿家市区三家门店的年营业额了。
听负责挂牌的同事说,卖家口气坚决,坚持一锤子买卖,拒绝谈价。胡卫东思忖着,半年前自北京总部过来的王博士(化名)主政上海绿家后,一切从严,中介费6、7折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按目前收取2%中介费的比例来算,这套杜月笙公馆成交后的中介费将高达1200万元。
为了促进成交,胡卫东决定既然折扣申请不下来,那就承诺把他们这个环节的提成返还给买家,业绩和提成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突然,正门右侧,54号门牌下方的侧边小铁门打开了,一名东北口音的保安嘟哝着“这几天怎么这么多人来看房?”胡卫东闻之,连忙掏出早已备好的中华香烟,凑过去,试图用乡音拉近距离,以此来打听铁门内的情况。
高个保安摆摆手,执意什么都不知道,不用问了,他强调里面是办公场所(现有报社、出版社等几家单位在内办公)你们肯定不能进去。
胡卫东有些悻悻然,来了三次都没能进去,他不甘这般草草离去,隔着铁门窥视着院内。因为翻修的缘故,一袋袋水泥堆放在地上,从走道到草坪。透过米黄色的墙体,他仿佛看到屋里多年踩踏磨出凹槽的木质楼梯,阳光穿过巨型窗户,洒在仪式感极强的几何型门上,落在愈久弥新的马赛克地面上。他忽然觉得老洋房犹如一位资深导演,它拍摄了“历史”这部纪录片,正在默默守护着老上海的记忆。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嘈杂声切断了他的思绪。
胡卫东从人群退了出来,穿过马路,在对面打量着这座建筑。他从兜里掏出刚被拒绝的香烟,悠悠点了起来。
虽然胡卫东在朋友圈里不断吆喝发布这套杜月笙公馆,但眼前这套房子和杜月笙的关系他并不笃定。
市面上关于这套房子居住者的传言从杜月笙的姨太太到杜月笙的母亲,甚至杜月笙的徒弟和师傅,尚未形成统一意见。院内的笙馆开业后,人们对其杜月笙公馆的身份更加深信不疑。有客户电话询问背景时,胡卫东如实相告,末了总不忘加句肯定是和杜月笙有关系的。有历史名人加持总归是好的,何况还是当年称霸十里洋场的青帮三大亨之首。
胡卫东望着门前这群和他一样进不去的人们,心想以卖家提出的看房条件能进入者恐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