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共识:一步步来,首先可以开放机上手机“飞行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开放机上手机使用“飞行模式”以至全程开机,将是航空公司布局机上数据通讯的大好机会,这也将成为航空公司服务的一个新亮点。“哪家公司的飞机率先采用,其空中数据互联服务就会更好,也会更受旅客青睐,估计我国民航界会就此掀起一波激烈的宣传战和市场争夺战。”专家表示。
那么,我国“解禁”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可能路径有哪些?
民航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最终决定权虽然在各大航空公司手中,但中国民航局应该会首先发布具体的技术要求、流程细则指导,包括飞机加载抗干扰系统的技术要求、电磁兼容测试要求、适航取证等内容。航空公司只有通过安全审定和验证,确定便携式电子设备对其飞机和特定操作没有潜在影响后,才会允许乘客在机上使用电子设备。最大的可能是,首先,允许在巡航高度开启手机“飞行模式”,之后逐渐过渡到从“关舱门”到“开舱门”全程都可使用;机队机型结构单一、机龄较年轻的航空公司有望率先“试水”。航空公司在真正实施解禁令之前,还要更改并细化其各种手册、检查单、机组人员培训材料、手提行李携带和放置规则、安全演示内容等。
世界各国普遍把是否允许携带便携式电子设备登机、能否在机上使用、哪些时段可使用等细节交由航空公司决定,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航空公司显然要对其“放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潜在危险负责。不过,乘客在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涉及到的绝不仅是航空公司一家的事情。
在起步相对较早的美国,最初研究“解禁”时,一个由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航空设备制造商、飞行员协会、便携式电子设备制造商、乘客、乘务员和移动技术产业代表组成的专家组,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论证,充分讨论解禁令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相关责任,最终提交了约300页的意见报告。同样,欧盟解禁令前,也有一个各相关方代表组成的专家组长时间、多侧面论证和协商的过程。
美版和欧版“解禁令”,都重点列出乘客作为电子设备使用者应特别注意的事项,比如,“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第一要务”;航空公司的规定会有差异,乘机前要确认是否可在航班上使用,何时能够使用;在飞机上可能手机无法使用语音通讯功能;电子设备须在“飞行模式”下使用,关闭蜂窝通讯连接;在起飞爬升和降落阶段一定要妥善安放好较重的设备,以免遇到颠簸、疏散等紧急情况时,可能影响逃生或伤到自己及他人;在登机后安全演示阶段,必须放下便携式电子设备、书籍和报纸等手头物品,认真观看、聆听;在极个别能见度特别低的降落中,需要关闭便携式电子设备,以免影响飞机安全;无论何时,都要听从乘务人员的安排,如有需要应立即关闭电子设备。
“无论是语音通话还是WiFi上网,乘客可以通过漏波电缆发射的微射频与飞机WiFi设备连接,飞机再通过卫星或空地宏蜂窝技术,实现与公共网络的连接,乘客就可以在万米高空上网、打电话了。”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航电部专家曹全新说,“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欧美民航业的运行现状也证明,现代客机经过适当改装和安全性能测试,可实现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且技术条件日渐成熟。
但张武安算了一笔账,“一架客机如果想实现机上使用电子设备,需要安装卫星通讯系统或陆空通讯等系统,成本大约在百万元以上,甚至高达数百万元,目前,我国客机数量有3000余架,改装总成本将达到30亿元,数目不小。”改装所需的费用,成了横在航空公司面前的一道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