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许多西安市民和外地游客纷纷来到10月1日正式开放的秦岭国家植物园(以下简称秦岭植物园),领略秦岭雄伟的山峦、秀美的峡谷,尽享山水绿色之美和生态之美。
秦岭植物园依秦岭北麓中段而建,总规划面积639平方公里。这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的国家级植物园,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植物园。
这是由陕西省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的综合性大型植物园,也是中科院全国五大核心植物园之一。
穿行高山峡谷,“生物基因库”里探宝贝
秦岭绵延1600余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屏障区,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典型代表区域之一。秦岭植物园园区处在秦岭北麓的精华地段,分布着2400多种植物、62种脊椎动物、2000多种昆虫、400余种物种,有44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40多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湖水,山水交融,其乐融融。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华说:“这是一个山脉和平原相结合的植物园,在这里你能看到平原的植物,还能看到就地保护区山脉的植物,从植物角度来说,这是区别于世界上任何植物园的显著特点。”
据介绍,秦岭植物园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园区海拔从480米延伸至3000米,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5个地貌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相对高差2400多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植被分带是独有的宝贵自然资源。
植物园主任张秦岭介绍说,植物园涵盖了25条河流水系,其中的田峪河,是秦岭北麓七十二峪中森林植被覆盖最好、水量丰沛、珍稀动植物丰富的一条河流,全长57.6公里,流域面积255平方公里。
记者日前乘坐景区大巴车沿着田峪河水系,进入秦岭大峡谷,一路上风景如画,两岸壁立千仞,层峦叠嶂,河谷水急滩险,森林遮天蔽日,峡谷、瀑布、古栈道不时从窗外闪过,鸟兽的和鸣声也不时传来。
秦岭生态保护的典范,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态名片
秦岭植物园由植物迁地保护区、生物就地保护区、动物迁地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 和复合生态功能区4大功能区构成。
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崔汛说,这种科学保护模式,是非常先进的一种全流域保护模式,全世界唯一,开创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生态保护的“西安模式”。
植物迁地保护区内,布局了22个植物专科专类园。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域的花园沟,占地220亩,是植物园花卉引种的天然试验区,在已建成的18个专科专类园中,上千种活体植株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小说里提到的彼岸花、水晶兰,在这里也能见到实物。晶莹剔透的水晶兰,生长环境特殊,被称作“死亡之花”。游人们纷纷举起相机留念。
在科普展览馆,59岁的李勇军带着外孙女正看得仔细,小孙女边看边问。李勇军是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的职工,他告诉记者:“秦岭是我们西安的城市之肺,这个植物园建起了一个实地体验了解秦岭生态系统、掌握城市之肺功能的立体窗口,让人们通过参观更加珍爱秦岭,更加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更加守护我们生存的优美环境。”
秦岭植物园全面启动建设10多年以来,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在秦岭生态保护体制、植物多样性研究、植物引种驯化及繁殖技术研究领域,正开展着几十个在研项目。
该园是亚行在中国扶持的第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获得了2800万美元贷款,并获得GEF全球环境基金赠款300万美元。英国专家安德鲁评价该园“对世界具有示范意义”。
秦岭植物园创新性地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野生动物迁徙走廊建设相结合,为国家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记者获悉,在秦岭,陕西新增了5个大熊猫保护区,已建立了5条大熊猫走廊带,秦岭大熊猫的保护面积扩大了15多万公顷。
专家指出,秦岭植物园是建成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要载体。它的建成,完善了森林保护的高级形态,对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本报西安10月1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