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分享杨槱院士的育人思想。本报见习记者李晨琰摄
■本报见习记者 李晨琰
“要问我如何走上和船舶打交道的研究之路,我的导师杨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够投身深海事业,实现我们国家的强国梦。”昨天,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年轻学子们分享了自己和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的交往经历。和他一起参加分享会的,还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深潜器之父”徐芑南、海洋石油工程专家曾恒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我国船舶工业领域第一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槱先生一生践行着这一理念。他是对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还培养了大批船舶工程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值杨槱先生百岁华诞之际,昨天,他的学生们相聚在上海交通大学,分享先生的育人思想及学术成就,畅谈“海洋情怀·强国梦想”。
身体力行影响学生
看船、学船、教船、造船、写船,如今百岁高龄的杨槱毕生未离开造船。从他中学毕业就有了坚定的造船梦,一直到他为我国船舶及海上平台设计作出极大贡献,可说这位中国船舶工业泰斗不只是在造船,更是在实现梦想。
“槱”音同“友”,是一个生僻字,意思就是“聚集能量、发光发热”,在《诗经·大雅》 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芃芃棫朴,薪之槱之”。在他学生眼中,杨槱人如其名,为中国船舶事业而燃烧,即便这些学生早已年过花甲,杨槱对他们的影响却依然难忘。
在分享会现场,被称为“蛟龙之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虽然未曾在大学校园亲耳聆听杨槱院士的课程,但却深受先生的影响,尤其是先生的身体力行影响着他。他说,当年杨槱院士先后在英国、美国深造,但是他回国后却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安排到最需要他的地方工作。
“当时我正好处于毕业分配,看着杨院士频繁调动工作岗位,从上海调到大连,从大学教书育人又到工厂生产管理,无论在哪里都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埋首发展船舶事业。于是我们当时也能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到工厂、设计室、研究所,全都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忆及往事,徐芑南依然很激动,“即使后来年事已高,杨先生依旧坚持带教学生,我很有幸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诲。”
1996年,徐芑南完成一项中俄联合研发的项目后,项目组非常希望邀请杨槱担任会议主席,然而当时杨槱已年逾八十。“我很忐忑,担心请不到杨院士。”让徐芑南没想到的是,当时到杨槱家汇报情况,他一听完,立马就同意了,亲自到北京主持了会议。杨槱不但在会上肯定了徐芑南的创新成果,还特别强调和告诫他有了科研成果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成果运用到工作上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提高。
“科研成果必须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徐芑南表示当年杨槱的教导,他一直铭记在心,也将其当作蛟龙号实际工作的主导思想。“我们的科技成果一定要能用、好用,还要把它用好。”
既是造船巨匠也是教育大家
杨槱一生俭朴、安于清贫,几十年使用同一张旧书桌,一件衬衫也总是缝缝补补,然而他却捐出100多万元设立奖学金帮助学生。2015年6月9日,98岁高龄的杨槱还出现在上海交大船建学院的课堂上,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上远航教育课程。
杨槱十分重视教学。他常常说,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为学生授课,而发展船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船舶人才。他亲自讲授造船原理、造船设计、船舶力学等课程,并传授国际先进、前沿的造船知识和技术,大大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船舶认知的视野,可以说他先进的教学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杨先生是带领我走上专业研究之路的老师。”海洋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在分享会现场回忆到,当时杨槱给本科生上《船舶概念》课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我们设计出的船舶一定要让它在狂风巨浪下能安全航行。他还说,船一定要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做人也应该学习这个精神,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在曾恒一其后的研究生涯中,杨槱的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学习船的精神,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几十年来,每当想起这句话,总是能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我有幸能在海洋石油领域中有所作为,正是因为杨槱先生的这种精神激励了我。”
作为杨槱门下的研究生,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回忆起初见杨槱时的场景,依旧记忆犹新。“当时杨院士在交大老办公楼二楼,让我过去见他。”朱英富回忆到,当时他站在门口十分紧张。然而进门后杨槱却主动过来跟他握手、问好,“当时我紧张的心立马放松了下来。”
当时中国刚刚放开研究生招生,一切还在摸索中,“杨院士对我说,你先别着急具体研究什么方向,把基础搞好最重要。”“把基础搞好”这短短的五个字奠定了朱英富未来研究的基础。
船舶是工程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杨槱注重传统行业,十分关注教育教学如何与工程相结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槱便带着学生们到研究所访问,在实践中印证课堂中的理论。“杨槱先生的这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影响深远。”朱英富说。
此外,在本次分享会现场,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三位院士纷纷表示目前中国对海洋领域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他们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船舶海洋工程的行列中,今后在该行业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