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配图分别为:史依弘主演《穆桂英》剧照(摄影:潘政):“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作品《师法自然》,黄欢绘。
本报首席记者 柳青
金秋十月,一进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时节,这座城市就迎来了艺术的丰收季。今年,从10月20日开始,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有45台剧目上演,10项展览展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则将在一周之内密集推出九部委约作品和31部邀约展演项目。
对比初创时,如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目容量已经是当年的四倍之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演展品质不断提升,名团大师纷至沓来,创新作品不断涌现。在今年艺术节的节目单上,不意外地看到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荷兰舞蹈剧场和贝嘉芭蕾舞团等名团带着各自的保留作品而来,看到西蒙·拉特、郎朗、帕尔曼这些活跃的艺术家的名字。艺术节的平台弥合了地理距离,让本地的观众不需要漂洋过海地去看一场世界一流的演出,而是最好的艺术家和作品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名家名团的到来显得越来越“寻常”,他们和上海观众的“一期一会”,正在成为此地艺术生活的一种日常。
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烘托了艺术节的专业高度,而更多的作品则最大程度地拓展了艺术节的深度和广度。今年艺术节的开幕作品,是由“90后”作曲家创作的交响合唱《启航》,这是19年来创作者最年轻的开幕作品。既有同学少年的激越情怀,也不缺前辈高山仰止的背影———虽然朱践耳在复排《天地人和》的过程中辞世,但他留下了他的音乐,思念他的最好方式,是聆听他的作品中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感受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音乐传统和文化背景。还有音乐组曲《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歌剧《呦呦鹿鸣》、话剧《天下粮田》、京剧《浴火黎明》……这些作品殊途同归地找到了以最妥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其中有不少是上海原创,充分展现了一团一策的改革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与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艺术节创设了一系列公益惠民的品牌项目。到今年,“艺术天空”演出多达94场,艺术教育活动更有110场,这意味着艺术节不仅是高质量演出密集的季节,更是一场全民文艺的狂欢———“艺术天空”和艺术教育活动打破了剧院的围墙,把剧场延伸到户外、延伸到万千观众的身边,让艺术的能量从舞台辐射到生活中。
积跬步,至千里。岁月的积累造就了今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所拥有的眼界和格局,从容的文化自信支撑起了艺术节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在这里,艺术成为沟通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