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从28.78平方公里,到120.72平方公里,这里以上海1/50的市域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地区生产总值;
从鳞次栉比的陆家嘴垂直金融街,到货来货往的洋山保税港区,这里吸引了4.8万家新注册企业,月均注册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五倍;
从投资领域、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到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成果,这里精心培育的制度“良种”已在全国、长江流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层次复制推广……
这片散发着改革热力的试验田就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至今年9月底已挂牌运作满四年。四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按照中央要求,以全球视野,立足国情,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形成了一批基础性、核心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定型,以制度创新促进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全方位开放保持定力,心无旁骛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时针回拨至2013年9月29日,在上海浦东,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
四年多来,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的深刻变化,证明了这场国家试验的高瞻远瞩———发挥出“开放”这个上海最大优势,“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上海自贸试验区责无旁贷。负面清单,这项对照国际最高标准率先推出的制度创新,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根据规则,自贸区内的外商投资项目在清单内的按照原有办法管理;清单外的则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如此一来,行政透明度、对外资开放度,以及投资便利化程度都得以提高。
美国微软与中国百视通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负面清单”的首批受益者。微软Xbox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谢恩伟告诉记者,“与上海自贸区共同成长的四年,我们亲历了首份外资‘负面清单’的实施,只用七天就完成公司备案。而我们在自贸区独资设立的游戏游艺设备公司也在半个月内办妥了所有手续。”
全方位开放,激活一池春水。今年上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183个,累计达2175个,其中不乏国内首家中外合作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首家外商独资海员外派机构等标志性项目。
保持定力,心无旁骛。如今,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在此确立,超过九成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市场开放度、投资便利度大幅提升。
改革攻坚克难坚守初心,奋楫前行
“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创新结合起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这是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保税区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王连凤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这句话指引着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系统创新。
一位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窗口办事的企业负责人说,之前企业办理证照需要在不同部门间来回跑,现在只要去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见一名注册官,四个工作日就可领到所有证照。
企业负责人口中的“快”,源自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的大胆创新。从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简易注销等准入环节全流程改革举措,到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采用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和优化准入管理的改革方式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企业办证越来越便捷高效。
制度创新是核心。中央对上海的要求非常明确:自贸区是国家试验田,不是地方自留地;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优惠政策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四年多来,上海坚守初心、奋楫前行,始终着眼服务全国大战略推进自贸区建设,始终坚持把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作为发展己任和发展目的。
要有新作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外高桥保税区法赛路,包括智利、中东欧16国的国别馆已初现规模。不远处,澳大利亚国别馆早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就已率先“安营扎寨”。
“借助上海自贸区东风,匈牙利国别馆已与50多家匈牙利知名企业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匈牙利国别馆总经理赵阳告诉记者,“在引进产品的同时,我们正和匈牙利方面就文化、教育、特色旅游等领域展开洽谈,希望取得更广泛合作。”
设立“一带一路”进口商品国别馆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扩大贸易规模,加强“一带一路”全方位、多层次经贸合作的一大举措,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意在此开设国别馆。
根据最新公布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将重点打造“三区一堡”,其中“一堡”就是“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所长权衡看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在成为中国坚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加快中国开放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由贸易区,上海将持续在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上实现新作为,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彰显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