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部戏又不得不说那个可爱的9岁刘姥姥罗熙怡。刘姥姥见识不多,人却善良,可以说王熙凤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救济了刘姥姥,最后刘姥姥也倾家荡产救了巧姐。这位刘姥姥,无论是初来时闹的笑话,未见世面的表现,还是最后见到巧姐和救出巧姐,她的表现都难以让人相信她才九岁,尤其是最后那句“乖乖,咱家去喽”,真的让人不禁带入情景,潸然泪下。
87版《红楼梦》的确是难以超越的经典,但是《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这部致敬经典的剧,虽然因为都是小孩子,一些剧情没能拍出来,整部剧只有九集也的确少,但是无论是各位小演员为了拍戏专门学习礼仪、宝玉的扮演者为了真实有感情,挨棍子那场戏坚持不垫垫子(当然棍子是特制的,不过打多了还是会痛)、全程原声台词还是孩子们让人惊叹的演技,这部戏都是一部精品了,每位小演员都值得观众为他们鼓掌。
勿影响儿童自我认知和心理构建
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少质疑声。实际上,多数质疑声音的落脚点,也并非“演技”,而是“小戏骨”这个栏目本身。要知道,十来岁的孩子,扮演的可不仅仅是“宝黛钗”这样相对年轻、天真烂漫的角色,还有垂垂老矣的贾母、刁钻泼辣的王熙凤、沉闷守旧的王夫人。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甚至年纪的巨大差异,让“小戏骨”们如何理解彼时的人物,进入彼时的情境?
让儿童强行进入成人的世界,拍出迎合成人收视群的东西,本来就争议难平。节目总导演潘礼平自己也承认,“小戏骨系列原本的受众群体是给中老年怀旧的群体看的,一般以年代戏为主。”模仿是“小戏骨”从诞生至今的固定套路。
也有观众从儿童成长方面表达了不同看法,“情情爱爱适合孩子吗?纯真才是最可贵的,不是吗?催熟,对小演员来说,可未必是好事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关好坏,要客观评价。”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邱驷也关注到了最近火爆的《小戏骨红楼梦》,“不管从孩子的模仿能力、演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看都是不错的,我认为值得肯定,但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讲,有三点需要提醒:一是孩子在演绎这些剧情时,可能会对自我认知和人格构建有一定影响,节目演完之后大人一定要教孩子分清作品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二是《红楼梦》反映的是很现实的爱恨情仇,还有成人世界的感情、经济、权势等博弈,这些部分需要更好引导,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不受影响;此外,剧火了也会给孩子们带来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失去自我,甚至在孩子演戏挣钱和专心读书方面一些家长也会迷失,这是必须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