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在东华大学举行。与大多数科学家论坛一样,科技创新是这个论坛的重要主题,但是与大多数科学论坛不同的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也是这个论坛的主题之一。女科学家们在论坛上公布的一系列调查显示,女性和男性在科学界远未实现平等。
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作为2017年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的第十一主题分会场,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支持,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本届论坛以“科学中的女性:合作与创新”为主题,围绕科技女性的领导力、示范力、创新力三个方面开展研讨。
女性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创力量
女性正在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中国,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昨天的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志珍透露了一组数据。调查发现,2011年,在中国的高学历毕业者中,女性占了50.2%,首次超过男性高等教育毕业者;到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52.7%,而在毕业的研究生中,女性比例达到51.4%。女科学工作者总人数差不多是6300万人,占总科学人口的40%多。2015年新增的131位两院院士中,共有12位女性,是比例最高的一次,达到9.16%。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门正在联手为女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王志珍透露,2011年,女性申请“女科学家基金”的年龄限制从35岁提高到40岁,中国科协也开设了中国年轻女科技工作者奖项,并且将年龄上限从原来的40岁提高到现在的45岁。
虽然女科学工作者包括女性院士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女科学工作者的地位却远远没有达到和男同事平等。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院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方新说,从2005年起中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就作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女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一份对于5000位女科学家和2000位女博士的调查显示,“女科学家需要的能力”中,除了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能力,应用多种技术、装备、现代工具等和男科学家同样的能力,还要有超越社会对女性价值定位的能力。虽然2015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中,女性人数超过了男性,甚至在一些工程学科也如此。女科学家占科学家总数约40%,但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女科学家却只占25.7%。在日本,女科技工作者虽然也在逐年增加,但总体状况与中国相似。日本女子大学教授宫崎茜说,她所在机构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半数科学工作者是女性,但是一些工程领域,这一比例只有5%。
女科学家“剪刀差”非常明显
女科学家的“剪刀差”非常明显。方新在昨天的论坛上透露,学生时代男女比例差不多,但是越往后发展,高级职称的男性占比远远高于女性,到院士层面,女性只占6%左右。而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30岁博士毕业起步时,男女比例基本一样,40岁时逐渐拉开差距,50岁以后差距越来越大。方新说,通常人们认为,女性在某些研究领域是有弱点的。但是从“杰出女性”看,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两性之间的弱点有多大差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则称,她见过10位比她年轻出色的女科学工作者,“但是没有一个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这使我常常会问,我们的女科学家在哪里?”
在方新看来,女性的价值导向也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老一代甚至我父母一代,他们真心觉得男女都一样。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希望家庭和工作是平衡的。而如今对年轻女博士做调查时,确实有人在问卷上填‘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方新说,这虽然意味着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是“认为家庭和事业要兼顾的女性远远超过这么认为的男性。这既是为什么在高层次科学家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也是为什么女性的成长比男性要付出更多的重要原因。”
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韩国女科学家,同样是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的发起者之一,韩东大学教授、梨花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李厚珠举例说,本该对男女区别对待的一些科技创新设计并不考虑女性需求,比如3D打印设备、汽车等,甚至市场上的药物也几乎都是针对男性设计的。
方新称,调查显示,对女性科技工作者不利的因素,在不同年龄段,影响并不一样,“影响女性成功主要是社会的视角、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责任以及个人的价值观。除了给女性科学工作者更大的平台,也需要主管部门未来据此调整政策,为更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