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需要每天都穿校服吗?校园里如何规范使用手机?每天回家作业能少做一些吗?……在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这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能由学生自主制定规则。
这所1954年成立的完全中学,2009年与华东政法大学携手共建,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依托高校资源,学校明确以“尚法”作为办学特色,开设了 《生活与法》《摸拟庭审》《模拟听证》等一系列校本课程。
经历八年探索,“尚法”成为一个抓手,撬动了学校德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原本学校中考成绩处于区中上游。今年,华政附中中考成绩跃居全区最前列。
校园规则制订“我做主”
华政附中设有专门的“学生事务中心”,60多名学生在这里参与学校管理。每年开学,中心根据学生需要公布一两项校园生活提案,经过听证等模拟立法程序,方可形成属于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规则。学校德育处副主任许盈银说:“学生和老师都是学校的一分子,学生能发现老师看不到的问题,还能增强他们参与治校的主人翁意识。”
如何在校园使用手机才能做到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耽误学业? 经过调研、提案、听证、修改等一系列环节,学生们最终确定了《学生校园手机使用规则》:课间可以使用手机,午休时间可以用手机听音乐、查资料,其余时间要自觉将手机关闭……类似的,“无校服日”“午休自主化”“班级垃圾分类规定”等校园条例先后出台。
因为这些“规矩”生发于学生,自然大家也都愿意自觉遵守。
不仅如此,每个班的班规,也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制订的。初二(1)班班主任穆艳青介绍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班规每年还会进行修订。比如,预备年级比较侧重养成教育,到了初一和初二年级,就更加侧重学习和自我管理。
小组讨论式课堂“我参与”
与传统的课桌排列不同,华政附中课堂的座位被排列成圆桌式、正方形式等。有着十余年教龄的初三数学教师王海燕说,这是为了“小组讨论式”的民主课堂而设。她告诉记者,从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到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走进课堂,你会发现每位同学都有一本“学程手册”。“学程手册”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进行编排,每学期开学之前,任课教师会根据当年的教学大纲对手册内容进行更新,物理教师王璐介绍说:“它就像是一根线,穿起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
学校每个年级的教师队伍组建方式也很特别:由年级组长牵头搭班子,挑选教学水平高、师风师德好的伙伴加入年级组。初二年级组长王珏说:“实际上,这既是压力也是激励,教得不好就会面临落选尴尬,教师们也会不断精进教学水平。”
尚法课程激发“我实践”
在华东政法大学支持下,华政附中设立了30多门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其中有十多门课程还研发出了校本教材。
2010年,华政附中开设 《模拟人大》拓展课,高中部学生借此走进上海市人大,亲身体验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过程。曾经有三名同学因为走进人大获得启发,针对《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进行调研,并向市人大提交建议,其中部分内容在人大立法过程中被采纳。
同时,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教师也会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科研室副主任陈陆平说,比如语文《藏羚羊跪拜》一课,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数学课中关于车辆追击的问题,可以导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知识。校长傅松说,华政附中的“尚法”特色并非只为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学校更希望通过“尚法”这一特色抓手,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培土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