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创周”主会场,通过红外血管成像仪的三维影像可看清自己的血管,这一景象引来了小朋友好奇的目光。袁婧摄
一家科技企业展出的全膝关节置换系统吸引观众驻足。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徐晶卉
离“双创周”上海主会场长阳创谷几百米的地方,是原上钢二厂厂址,如今厂房“腾笼换鸟”,被打造成“互联宝地”园区,未来将是上海钢铁相关行业B2B发展的公共空间,成为钢铁电商的基础设施平台。
思路变一变,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了更多可能。此次“双创周”将目光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互联网创新及整合,制造业发展潜力仍然不可预估。
“巨无霸”与“小蚂蚁”如何对接
如果要盘点十年来最“风云变幻”的制造行业,钢铁业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多位钢铁行业人士看来,这其中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经济下行、产能过剩、金融机构银根收紧的市场因素,也有当年钢贸行业粗放型发展、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带来的不良后果,“传统钢铁行业亟需转型升级,而惟一出路就是依托高科技的发展。”
转型有阵痛,但带来了机遇。在中国宝武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德荣看来,钢铁行业在转型之前,一直有一个“大与小”的痛点———钢铁厂都是“巨无霸”,但最终的客户都是“小蚂蚁”,“巨无霸”的标准化产品如何与“小蚂蚁”的个性化需求对接?在传统工业化时代,庞大的钢贸商体系、物流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等服务之间互相是割裂的,仓库都以孤岛形式存在,资源配置效率非常低,末端的“小蚂蚁”客户成本非常高。
正是看到了痛点,原武钢集团通过“互联网+”打造了一个“中央厨房”。陈德荣说,通过“互联网+钢铁”实践,如今任何一个“小蚂蚁”都能了解全国钢铁市场信息,通过线下物流体系整合并将其作为一种风控手段,企业大大降低了中间成本,也促进了钢铁行业的“双创”活力,即使是微商也能存活。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今上海“互联网+钢铁”新模式中,已涌现出欧冶云商等一批B2B顶级企业,不仅成为全国大宗商品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排头兵,也是上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的积极践行者。
产业互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今,第二产业都在通过“互联网+”加速转型升级,但在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玉荣看来,单一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能与产业相结合,就难以驱动产业升级。
王玉荣认为,制造业是一根很长的链条,应该通过产业互联网模式实现创新共赢。她认为,产业互联网是数字化时代垂直产业的基础设施,应该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牵头建设,以分享经济方式提供给行业中广大的“小蚂蚁”使用,通过整个产业链角度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降低整个产业的运营成本,并通过新的产业生态为客户创造新的体验和社会价值。
陈德荣认为,所有制造业都生产物质品,如果抽离了汽车、飞机、钢铁本身的产品属性,从原料到材料,从零部件到终端,其商业模式是共通的。
有机构估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概在15%左右,若提高至25%,将带来至少7万亿元的新市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也认为,宝武集团有很多厂房、仓储设施,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这种分享经济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使用率,促进钢厂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