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七中学
第七中学如今已变迁了名字,目前该校名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其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5年的私立崇德女中。1953年崇德女中与私立的进德女中和晏摩氏女中(分部)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七女中。1958年更名为七一中学,1978年被列为静安区重点中学。1996年转制成为静安区第一所公立转制完全中学。2000年7月,原江宁中学并入七一中学。2006年上海市七一中学恢复公办区重点完全中学。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崇德女中位置,七一中学现址就在这栋老房子的旁边
崇德女中曾经使用过的校徽
七一中学另外的一部分源自晏摩氏女中。1937年,晏摩氏与同属浸信会的明强中学及苏州的晏成中学、慧灵女中4校联合,名浸会联合中学,校址设于外滩(今中山东一路)7号。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原址。1953年学校由上海市教育局接办,与沪江大学附中合并改为上海市北郊中学。少部分学生并入崇德女中,另建第七女中。
1949年版晏摩氏女中校刊
2006年上海市七一中学恢复公办区重点完全中学。2007年4月,学校挂牌成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目前有陕西北路和余姚路两处校区。
上海市第八中学
这又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最早可上溯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专门吸收贫苦女孩入学。由于不收学费,还供给衣食,因此学生逐渐增加。清心书院女学部原在陆家浜之北。1921年,在陆家浜之南购得一地块兴建女校校舍,也就是现今陆家浜路650号。该校原名清心女塾,1918年定为清心女子中学。1928年开始由中国人张石麟任校长,次年张蓉珍任校长。抗战时期一度迁往租界。1953年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学生曾参加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是五四后上海学生联合会的发起和组织单位之一。50年代曾接受多批归国侨生住校学习。
1969年起兼收男女生,改称上海市第八中学。1978年定为区重点中学。2012年3月,上海市教委批复在第八中学内开设“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研究男生成长规律,探索适合男生特点的课程方案和教育内容,形成体现男生特点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创设有利于男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学校秉承“以诚养德,以静修业”的校训,致力培养“乐学善思”的优秀学子。
20世纪20年代,清心女中教学大楼视角北望清心中学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清心女子中学及清心中学位置,两校隔陆家浜相望
1958年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
20世纪50年代第八女中某班级合影
上海市第九中学
这又是一所名字已变迁的学校。目前该校的名称是“上海市黄浦学校”。
黄浦学校外景
2015年下半年,位于原南市区的唐家湾地块面临动迁改造,而坐落在该地块西林后街的上海市第九中学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悠远历史,学校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清道光年间,而她最初的名字是:裨文女塾。
位于西林后街102号的原市第九中学老教学楼,1937年落成
1850年4月15日,裨治文与夫人在上海创办的裨文女塾书开学了,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所女子书院。校址就设在方斜路上(今方斜路西林后路102号)。
一张描绘创始人裨治文夫人伊莉莎住所附近的插图
1871年伊莉莎女士去世,学校由美国圣公会和公理会共同管理。1900年起,学校改变了原来免费读书的优惠条件,改为收费,学生按月缴费,每月5角。1910年开始扩大校舍。1931年,该学校向当时上海市教育局注册,正式使用裨文女子中学。
20世纪30年代裨文女中校园
这一时期,王佩贞女士为学校的建设做出极大贡献。1931年,当时校舍简陋,园地荒芜,规模很小,课程单调。王佩贞出任校长后精心擘划,治校有方。她打破以往教会女中的清规戒律,聘请德才兼备学有专长的非教徒男教师来校任教,又调整课程,丰富活动。同时,竭尽心力整治校园,筹措资金建造校舍。经过3年努力,一幢崭新的教学楼1937年落成。
“八·一三”战起,日寇进占南市,王佩贞率裨文师生四迁校舍两改校名,1937~1945年间先后迁至大统路、南阳路、江宁路、常德路艰苦办学,弦歌不辍。一度改为福莘女塾。为了保全南市校舍不被日寇占有,王佩贞多次孤冒险与日寇交涉。经过她斗智斗勇和多方斡旋,南市校舍才免遭日寇侵占。
抗战胜利后,裨文女中迁回西林后街原址,图为当时学生出操场景
1969年该校改为上海市第九中学,男女生兼收。从1976年起,又先后有先锋中学,建浦中学与之合并,学校规模不断增大。1997年为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市九中学与上海市第二十中学,以及肇南路小学融为一体,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更名为上海市第九中学,成为当时南市区规模最大的学校。
目前的上海市黄浦学校是黄浦区政府为探索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于2003年9月成立的综合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在原市九中学基础上,先后与沪南体育中心、浦西中学、蓬莱中学合并重组而成的。学校有教学班三十余个,学生近千名,现校址大吉路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