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小学分校的创造节上,孩子们正在动手做实验。(杨浦小学分校供图)
编者按
在上海,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了!
近五年来,上海坚定不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更可喜的是,在完成了从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的逆袭之后,在注重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这些学校开始回归以人为本、尊重兴趣、因材施教等更深层的教育理念,着眼信息化、国际化、个性化等教育教学探索,力求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更适合的教育。
新学年伊始,本报记者踏入这些不断成长中的学校,记录下她们的各种探索和点滴进步。本报今起推出“教育综改启示录·家门口的好学校”系列报道,解密上海的优质“教育圈”是如何扩大的、一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如何练就的。
■本报记者 张鹏
杨浦区长阳路上一条狭长的弄堂里,修车摊、五金店、杂货铺、小饭馆之间,藏着一所口碑越来越好的小学———杨浦小学分校。三幢教学楼围绕着一片面积不大却很精致的操场,这里是全校500多名学生和40多位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
这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学校,十多年前,对口生源流失率高达80%以上。如今,生源明显回暖,今年招生时,学校对
口地段生源回流至70%,多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到全区中等以上水平,家长对学校满意度高达98.33%。
何为家门口的好学校?“80后”校长马燕婷说:“好学校就要回归本真,我们的教育就要回归到儿童立场上来。”
五年师资“零流失”,年轻老师感受成长力量
什么能支撑起一所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杨浦小学分校历任校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首先要打造一支优质教师团队。你可能想不到,这样一所普通小学,过去五年,教师的流失率几乎为零。
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从浦东坐地铁来上班,路上要花近两个小时,“80后”英语教师束佳美乐在其中。在今年杨浦区百花杯教学比赛中,束佳美获得英语学科一等奖。“学校的进步,让我们有了很强的获得感。在学校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中,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
杨浦小学分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薄弱,尤其是英语学科。为此,英语教研组教师抱团搞教研,哪位老师在教学中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课堂上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教师们付出几倍努力的结果。几年下来,英语学科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在全区处于领先水平;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教学水平从十多年前排名末尾提升到全区平均水平以上。
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年轻教师获得各类教学比赛和进修学习的机会,快速成长成熟,不少名校硕士闻讯慕名前来加盟。孙晓蕾记得,她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杨浦小学分校,校长专程登门家访,了解她的情况和需求。“我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价值,还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是我发展和成长的理想状态。”
开一门适合孩子的课程,搭上艺术的阶梯
杨浦小学分校有不少声名在外的教育“老法师”,朱爱民算是其中一位。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发现,由于生源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淡薄。即便是本地生源,不少家长也无法提供最合适的家庭教育。于是,朱爱民首次面向家长和学生开设了亲子活动课《给孩子一小时》。课上,她邀请家长抱一抱、亲一亲孩子,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家长们课后握着朱爱民的手说:“谢谢您,我们终于懂得了如何对孩子表达爱。”
在杨浦小学分校,周末拼命补习的孩子少之又少。与之相对的,每个孩子都能拿起一两样民族乐器,情真意切地弹奏一曲。这符合学校的定位———不追求分数排名,而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他们用自由的心智去看待生命和周围的事物。
为了让孩子搭上艺术的阶梯,指导教师赵学禹自学了八门民族乐器。她给一年级学生开设《民乐文化》课,学生跟着她学习民族乐器中阮,一些优秀的“苗子”还能入选学校“小溪流民乐团”继续“深造”。刚入学时,小斌不喜欢学习,非常调皮,班主任很是头疼。赵学禹却发现小斌对二胡很感兴趣,便邀请他加入民乐队。起初,小斌在练习中偶尔偷懒,赵学禹就一个个问题指出来,让小家伙心服口服。小斌渐渐克服惰性,通过了二胡七级考试。艺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得以延伸到文化课学习中,小斌成绩突飞猛进,成了班级的小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