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发的服装智能定制1.0技术能借助大数据实现远程测量个性化服装定制,仅需要5秒就能完成数据采集,实现快速成衣定制。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到2030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将达到300台左右。在农村,无人拖拉机、农用无人机、背包机器人和收割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农民”;在城市,全国大中医院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近一半国产化;在全社会普及使用形形色色的服务机器人,翻译、新闻、助理、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咨询等都将有人工智能介入;我国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平均每人拥有一台形态各异的服务机器人……
近日举行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峰会现场,专家这样描摹人工智能将给生活带来的巨变。未来,奔跑着的人工智能还将以各种方式浸润城市空间和生活,比如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城市安全等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取代人类,它一定能使人类更为强大,也令我们能更智慧、优雅地生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说,“智能红利的时代来了!”
规划,精度提升到个人
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就如同一棵大树,逐渐拓展并蔓延枝丫。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既有共同规律,也有不同特质。大数据能够感知城市,而带有深度学习功能的人工智能系统则能够实现对城市的认知。
在同济大学,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已在全球范围内识别独立建成区6958个,并从其中筛选出2020个城市,进行具体数据分析。依托海量数据和分析,每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路径得以清晰呈现。同济大学副校长、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联席主席吴志强说,目前他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种下1000多棵这样的“城市树”,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城市数据库。分享现场,伦敦、芝加哥等不同城市如蛛网般不断迁徙、变化的城市布局,让参会者真切触摸到那些不同城市脉搏跳动的节奏。
城市规划往往需要整合大量信息,使用到地图、卫星遥感图、统计数据、政策文献等等。以往,一名城市规划师需要花五年时间修编一次总体规划;而今,人工智能的运用,则可即时识别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置。更令人期待的是,对于规划师来说,规划的基本单元是小区,而人工智能则能将精度提升至个人———对个人行为进行精确判断。
吴志强说,同济大学的“城市树”数据库不仅有数据,还有分析。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数据库中的城市基本可以分为成熟型、区域型等七种类型。它还能从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分析出每座城市独特的动力模型,推演出未来20年的增长或收缩路径。
管理,“造脑”实践正在进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路面探头与交通信号灯的距离———尽管有时,它们被绑在一根杆子上,物理距离不过十厘米。”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以这句开场白直指城市管理的技术短板:有数据,但不明其义。
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大家重视数据的深度挖掘,并在此基础上预判未来将发生什么。因此,人工智能将为城市管理的各方面“造脑”。
胡晓明列举了阿里云目前尝试的“造脑”实验。比如,依托人工智能系统对车辆的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阿里云正基于此探求城市探头和交通信号之间的联结。
在工业生产方面,人工智能也将干预企业决策。比如,阿里云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使得苏州协鑫在太阳能光伏板生产过程中的良品率提升了1%。对于一家年产值100多亿元的工厂,1%意味着一亿多元利润的可能性。
算法,终究是用来改变行业的
“你站在月台之上,听到火车开过来的声音,而你一眨眼,它就开到你看不到的地方去了。”上海本土创新企业依图科技创始人林晨曦这样形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
2017年,依图参加了美国标准技术局组织的全世界最权威的人脸识别比赛,拿到了世界第一,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最好成绩。不过,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更需要迅速寻找落地机会,通过算法和技术改变一个行业运转的成本结构、生产效率。依图深耕城市安全领域,比如在医疗健康领域,依图的人工智能系统除了帮助复核医生的诊断检出率和发现误报率之外,还能依据数据直接出具诊断报告———在合作医院,这些报告的直接采用率已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