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开播的综艺节目《中国戏曲大会》汇聚戏曲百花园的多个剧种,将答题与表演结合,展现戏曲之美。(节目组供图)
■本报记者 黄启哲
昨晚,备受关注的《中国戏曲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继《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后,戏曲成了电视综艺相继开垦的传统文化高地———《中国戏曲大会》 《喝彩中华》等一批戏曲综艺节目,多角度呈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王珮瑜等著名戏曲人积极亮相荧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为戏曲喝彩。
新开播的 《中国戏曲大会》 声势浩大。不仅吸引千余位戏曲爱好者报名,集结“半个梨园界”的名角,或作为嘉宾选手“陪考”甚至成为“题目本身”,节目的海报更是登陆纽约时代广场。
《牡丹亭》 中杜丽娘唱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对于戏曲这座千百年历史的百花园,群芳竞艳,自有信心让当代年轻人发出杜丽娘一样的感慨。
如何把观众引进“园林”,是破题关键。业界人士认为,在当今文化消费选择多样的时代,不再只能依靠自身魅力期待知音自会“曲径通幽”找上门来,更要主动拥抱大众熟悉的文艺形式,在保持本体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尽可能以更多渠道和方式“广而告之”,为戏曲争取生存空间。而对于电视综艺来说,介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与回望,更是为当下综艺节目原创力的一次文化输血。
戏曲握手综艺,各美其美,亦美美与共。
由题目及文化,由舞台及生活
延续了《中国诗词大会》挑战者、百人团等赛制,看似“小众”的戏曲节目同样吸引了千余位“达人”报名。更让人感慨的是,参赛选手年轻人居多,85后成为主流,一改过去人们对戏曲受众“满目白发”的既有印象。
第一期的选手中,既有戏曲节目主持人、出身世家的京剧演员这样的内行,亦不乏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语文老师,而最小的选手陈启今年刚满九岁。和内行同场竞技,几个票友丝毫不怯场,不仅能“亮一嗓子”,对于知识储备也很有自信。
如果说过往的语言类题目有本可依,《中国戏曲大会》近600道题目则由专家团历时半年讨论而出,除了戏曲常识,还涉及川剧、婺剧、豫剧、高甲戏等地方剧种。这种情况下,即使专业演员也不免碰到知识盲区。上海昆剧团的青年闺门旦蒋珂报名成为一名选手,平日紧张的演出练功之余,她只有比赛前两天临时“抱一抱佛脚”。高颜值的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让她惊讶的是一些年轻戏曲爱好者知识广博:“我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他们完全是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各个剧种的历史内涵。”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传统文化综艺节目除了注重竞技性、可看性,更要以文化育人,以艺术养心。近600道题目考的可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点,其背后更有绵延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美学菁华。第一期节目考到京剧传统戏《苏武牧羊》里“鸿雁传书”的典故。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囚北海牧羊亦威武不屈的故事,是舞台上百唱不厌的马派戏,更是中华民族传颂千年的佳话。题目答完了,“陪考”的国家京剧院老生演员张建国兴之所至,索性表演了一段《苏武牧羊》中的唱段《不堪回首往事谈》,让观众感受京剧皮黄里的民族气节。
即便是对于戏曲一无所知的观众,也能从题目中感受到戏曲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渗透。如今我们常说的“有板有眼”“亮相”“跑龙套”“走过场”等最早都是戏曲术语。比如戏曲中节拍以“板眼”为节制,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为“板”,其余拍子为“眼”。形容人做事讲规矩的“一板一眼”,在戏曲里便是“二拍子”的说法。
这样的节目,戏曲是真正的主角
《中国戏曲大会》开播前,越剧演员钱惠丽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节目宣传时的一句“我就是选手的题目”,勾起不少同行的好奇。钱惠丽为记者揭开谜底:她在节目现场演出越剧经典《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引出该剧主创名字、剧中人物流派等问题考验选手。
戏曲是需要舞台呈现的艺术,《中国戏曲大会》 将选手知识问答与著名戏曲演员表演相结合。像钱惠丽这样成为“选手题目”嘉宾的还有侯少奎、孟广禄、魏海敏、奚中路等,他们都是如今戏曲舞台上的剧种领军人物。
越剧人参与的另一档戏曲综艺 《喝彩中华》,则集结了越剧在1949年后培养的九代演员,同台合唱《红楼梦》里家喻户晓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其中年纪最大的吕瑞英已经85岁,最小的是今年刚刚毕业进入院团的90后。两档节目侧重各有不同,但只要有利于戏曲为更多人所认知,几代梨园人就全力以赴。
尽全力推广传统戏曲已成为戏曲人的共识。“我的师父是裘派名家孟广禄,他的老师是我爷爷方荣翔,他的老师是裘派创始人裘盛戎,裘派传到我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方旭是青年裘派花脸演员,作为选手参与《中国戏曲大会》,是表达戏曲人坚守舞台的态度,更愿意在节目中甘当“垫锤将”传播京剧。
戏曲艺术要活在今天,梨园人义不容辞,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戏迷加入了这支推广队伍,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选手殷悦是一位语文老师,她在节目中的表现令观众惊艳,更难得的是她在高中开设一门戏曲赏析选修课,培养更多00后成为戏曲观众的储备军。
有评论家认为,以综艺为媒,不仅让梨园人为戏曲“广而告之”,也让传统文化叩开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