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以来,全国各地开始了烘烤模式。有种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法叫:“这条命是空调给的。”这种说法并不是夸张。因为在持续高温下,人可能会得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热射病。
最近,全国各地出现多例热射病致人死亡的案例。警惕热射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人们在这个夏天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事情。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又不完全是我们俗称的“中暑”,它可以理解为中暑的一种严重状态。一旦“中暑”变成了“热射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晒死人,可不是在开玩笑!
人类对于热射病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希腊,人们已经意识到夏天的高温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但他们却认为这锅不由太阳背,而是得怪天狼星(Sirius)。当时的人们相信,天狼星的出现代表夏天来临,灼热的天狼星光和日光合在一起才是夏日炎炎的原因。所以在当时,他们认为中暑与天狼星有关,故将热射病称为——“Siriasis”。
毕竟人命关天,对于高温防护措施的研究也是古已有之。一些古代雕刻、绘画都记录了热带或中东沙漠地区的人们头戴大檐帽、身着披风的样子。不过,过去的防护措施可能更多地是出于经验认识,并不十分科学。
比如18-19世纪,也许是因为热射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人们普遍认为热射病是由于太阳射线穿透了头骨、损害了大脑或脑膜导致的;更有观点还相信脊髓也会受到太阳射线的灼伤。所以那时候在热带地区行军的军队,除了佩戴遮阳帽以外,还普遍穿着一个“脊柱保护垫”。
19世纪末马赫迪战争时期,戴着遮阳头盔、背着脊柱保护垫的英国士兵。
一战期间英国军队所用的脊柱保护垫。
不过,随着人们对热射病认识的深入,“脊柱保护垫”逐渐被证明了是无用的 ,最后被淘汰了。
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热射病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了。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器官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这个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一般比体表温度高0.5℃左右,范围大致在36.5-37.5℃之间。在持续高温度、高湿度条件下,人体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核心体温升高,才是热射病的罪魁祸首。
在高温下呆久了,人会有什么症状?
在高温环境下呆的时间稍长,人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是中暑的先兆,如果这时候去阴凉地方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很快就能恢复。
如果依旧呆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就会开始体温升高了。此时可能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症状,甚至发展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动过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已经是中暑了,需要迅速转移到阴凉地方并补充水盐。
而一旦中暑发展到热射病,可就麻烦了。
一旦体温持续升高到超过40℃,热射病就可能发生。
热射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体温持续升高,可达40℃以上;病人会感到乏力、头晕,甚至出现意识不清、谵妄、昏迷。同时,体内其他器官也纷纷“宕机”,心血管、肾脏、消化道、肝脏都会出问题,病情极其危重,必须送医院抢救。热射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死率可达 50%以上。
有几类人群是最容易在夏天发生热射病,因此要特别注意。一是在高温高湿度、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比如室外作业的工人、夏季训练的士兵和运动员等;二是年老体弱、或者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最后,由于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全,皮下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多,不利散热。而且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即使很热了,遇上粗心大意的爸爸妈妈也不一定注意得到,这使得婴幼儿也成为了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热射病这么可怕,要怎么预防呢?
是不是我夏天不出门,光躲家里吹空调就好了?诚然,尽量避免高温日晒,穿着宽松衣物,多补充水分和盐分等,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然而,热射病可谓是防不胜防,如果下面这几件小事不加注意,不小心就会发展成大事。
首先,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的得病几率。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安非他命、可卡因、甲状腺素、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等等。另外,酒精也会增加热射病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正在使用上述药物的人,需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而爱喝酒的人,大热天的,就少喝点吧……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封闭的汽车。据美国相关组织统计,从1990年至2016年,全美至少有793名儿童因留在封闭的汽车里而不幸丧生。而在中国,幼儿被父母放在车内睡觉、被遗忘在私家车或校车内以至于不幸离世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圣何塞州立大学统计的1998-2017年美国儿童在汽车中死于热射病的案例。
夏天在30℃以上的室外,停车后10分钟,车内温度就能上升至43℃,20分钟后可以上升至50℃。这个温度足以将封闭的汽车变成一个大烤箱了。而即使室外温度只有22℃时,1小时后的车内温度都可以达到45℃以上。所以,无论何时何地,绝不要把小孩、老人或宠物留在车内!
这个火热的夏天,你可能已经准备好了空调WIFI和西瓜。但在享受悠长夏日的时候,也请千万别忘了预防中暑,预防热射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