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文天祥祠内的讲解员小张(右二)正在向参观者讲述文天祥事迹。本报记者周渊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通讯员 杨春兰 石琳
当历史文物与廉政文化相遇,将产生怎样的火花? 北京市文物大区东城区率先亮出了这样一张答卷———将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文天祥祠、于谦祠和袁崇焕祠升级打造为“东城区廉政文化旅游线路暨官德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历史文物蕴含的廉洁元素,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提供抓手。
经一年多升级改造,原先参观者寥寥的三祠变得热闹起来。东城区文化委纪委书记杨春兰与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自今年5月底挂牌以来,三祠共接待参观单位300余家,参观者逾万。“三位先贤都一身正气、勇于担当,具有名臣风骨,他们所代表的官德精神对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杨春兰说。
廉政文化助推历史文物“活起来”
位于府学胡同深处的文天祥祠,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之处。记者注意到,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所长高凤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摞介绍信。她说,由于参观者众多,她和两位讲解员主动将原定9时的上班时间提前到8时30分,三人轮番上阵,常常要忙到晚上6时多才能下班。“讲解既要符合历史,也要向党员干部传播官德教育和廉洁思想。针对不同观众,讲解也略有不同。对党员干部,我们注重深层解析历史人物的名臣风骨和廉政爱民,对普通群众和中小学生则侧重讲解爱国主义精神。”高凤说道。
上午10时许,东城区公安局的十余位干警前来参观,记者与他们一同走进了第一展厅,这里以近30幅图文详细介绍了文天祥的为官事迹。“被贬谪至瑞州后,文天祥在当地建立了‘便民库’,供借贷和救济百姓,他重视法制,铲除恶霸,恢复地方秩序,还重修了碧落堂等古迹,以弘扬正气……”讲解员小张将文天祥惩治腐败、实干为民等事迹娓娓道来。
下午2时,在35℃的高温下,东城区房管局、民政局等单位的干部职工相继来到位于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参观。祠堂的正中悬挂着“碧血丹心”匾额和袁崇焕画像,两侧展室陈列的弓弩、长矛、红夷大炮、火药罐等都是在保卫北京战役中所使用的武器。“90后”讲解员刘天鹤说,这里原先是大杂院,2002年完成搬迁腾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服务观众,刘天鹤“啃”了不少书,他说,讲解对他自己也是一种教育和提升。
“今天可谓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以古人为镜,正为官之本,对照先贤的高风亮节,我们更应坚守正气、崇尚实干、勇于创新,始终不忘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区房管局职工刘女士参观后感触很深。
多种形式共同打造“廉政品牌”
“以往廉政文化教育多是举办一些主题活动。”杨春兰介绍,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后,去年初,东城区纪委与文化委首度携手,利用区内文物资源开展官德教育,同时加强文保单位的合理利用。
东城区纪委宣传部刘小龙告诉记者,作为东城特色“廉政品牌”,三祠参观学习将纳入领导干部初任培训,党校也将配套相关课程;另外,官德教育基地将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教育感染带动民风转变。“我们还将拓展‘互联网+官德教育’模式,以三祠内容资源为基础,逐步打造网上官德教育基地。”他说道。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东城区打造“廉政品牌”的又一重要资源。杨春兰表示,今年将启动非遗传承人“廉政典故及人物作品展”,征集 《我身边的好规矩》。此外,区纪委还将开展廉洁剧目创作,今年将推出舞台剧 《胡同工厂中的红色记忆》、儿童剧 《黑与白的秘密》 等一批剧目。(本报北京7月2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