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人工智能(AI)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下一个“奇点”,AI人才则是主导这场变革的核心资源。当下,中国各大城市都在争相为AI揽才,作为人才高地,上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又有哪些短板急需补上?
全国三成AI人才扎堆上海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上海研究院院长毛世杰当众露了一手“修理飞机发动机”的本领。
一个搞技术研发的,怎么会修飞机?秘诀在于联想上海研究院研发的晨星AR(增强现实)眼镜中。“修飞机的本质,是通过AR设备和云服务平台的连接,对发动机进行扫描识别、获取维修信息,再通过远程通信获得维修专家的协助,以提升传统工业的流程效率。”毛世杰解释。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AR被明确划归人工智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联想一系列AI产品背后的人机自然交互等核心技术,都是上海人才团队自主研发的成果。
布局人工智能,联想在上海集结了一支百人规模的人才团队。毛世杰告诉记者,中国大量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在上海,高学历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上海研究院的100多名员工中,硕士以上占80%,主要来自于复旦、上海交大、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国内名校,也不乏毕业于加州理工、帝国理工等的海归。”
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近日对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职场大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国的AI人才分布中,33.7%集聚在上海,与北京的数据持平。领英中国技术副总裁王迪认为,上海AI人才在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分布更为广泛,特别是在机器人、图像识别、精准营销和自动驾驶等领域,都有一定的人才积累。
海外揽才优势最明显
云知声创始人黄伟最近在考虑”双总部“———将上海升级为“第二总部”。这家专业从事语音交互整体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创业时总部设在北京,但经过五年发展,黄伟发现,上海分公司的规模已经与总公司持平,而且大量客户集中在上海。
“上海企业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普遍比较高,企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上海推广起来比较容易。”这是黄伟的第一层考虑。云知声不久前研发成功了一套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语音交互解决方案,能够定制医疗领域语言模型,通过语音录入的方式帮助医生将病历录入效率提升40%,并实现有效数据分析。这套新技术在上海市场的推广相当顺利。
第二层考虑来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16年,毕业归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4%,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归国人工智能人才平均增幅为10%。就在黄伟的团队中,核心成员来自剑桥、摩根大通、纽昂斯、麦肯锡等国外名校或巨头企业,而海归AI人才的首选落脚点就是上海。正因此,黄伟和多名初创成员索性也把家安在了上海。
不约而同,为自动驾驶提供激光雷达产品的禾赛科技2013年成立于美国硅谷,2014年创始人李一帆将公司总部迁至上海。流利说创始人王翌,从谷歌硅谷实验室回来以后,将公司和家都安在了上海……领英的职场数据调查结果可以说明其中的奥秘:上海在全球化人才、全球化企业两个维度上均位列全国第一。
留住人才还要靠战略
人才是流动的黄金。对于上海来说,吸引人才的先天优势很足,但拿什么留住人才?这还需要更多战略层面的支持。
安永咨询服务合伙人张伟雄表示,很多二三线城市靠“后天努力”弥补“先天不足”,在教育、医疗、税收等方面拿出了不少有竞争力的政策。
在德勤副首席执行官蒋颖看来,缺少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样的巨头企业,也会掣肘上海AI人才的集聚,“围绕在巨头企业周边的人才磁场效应非常强大,今年所有巨头都已进入AI领域,需要大量高端人才,这些企业提供的高薪和优渥的就业环境一定会对求职者产生影响。”
王迪认为,上海有像复旦、交大这样在计算机和统计领域科研实力很强的高校,这都是上海AI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资源,建议加强并推动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与高校、研究所间的人才培养和研发项目合作,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