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科技驱动全球金融变革,已成为行业共识。技术将带动金融走向何处?新的金融体系呈现哪些不同?不同行业主体间又该如何面对新金融?这一系列问题,成了2017上海新金融年会暨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的焦点。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成全球共识
便利的移动支付、无担保贷款、新的信用……这些全新的金融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感知到,信息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新技术正在重塑金融。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认为,新金融正在呈现的五大特征:金融将越来越具包容性,从“二八”走向“八二”;无现金社会正在成为趋势;信用体系成为新金融的重要支撑;人人可参与的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的数字普惠金融进入发展快车道。
“归纳起来说,新金融的最显性特征就是消弭地域、贫富、职业等鸿沟,让金融服务回归平等、普惠的本质。以往的金融体系也很发达,但主要服务了头部的20%用户和大企业,新金融提升了金融的包容性,第一次让占80%的长尾用户也能平等享受到金融服务。”井贤栋说。
信而富创始人王征宇表示,中国在很多方面的金融服务覆盖率现在远超美国,比如支付和存款。但是,谈到信贷服务,中美的差距就比较明显。“美国的信贷服务覆盖超过70%,而中国的覆盖率仅20%。从这方面看,信贷应该是普惠金融的努力方向。普惠金融的关键就在'普惠'二字。中国有很多人他们受过教育、有工作,愿意借钱也有能力还款,但却没有获得信贷服务。”
井贤栋介绍,在新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都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中心,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向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技术”,促进当地普惠金融发展。
王征宇同样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做到“普”不是问题,做到“惠”是挑战,要在信贷方面做到普惠金融,必须覆盖广、金额小、费率低,要解决长尾问题,“这些都是科技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他认为,普惠金融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可以助推消费金融,进而助推国家经济。
监管者不仅要懂金融,还要懂技术
对于普惠金融来说,毫无疑问,“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决策层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SFI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认为,当下存在监管政策协调不当和监管政策定位的问题。金融系统有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比较恰当或充分的监管。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数字金融等领域,金融风险潜在威胁是最大的,“凡是你能看得清楚的地方,风险相对容易防控,凡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往往是你看不清楚的地方。”
“传统货币政策,关注的是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但数字金融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现象。”黄益平举了个例子:宝宝类产品的额度已经达到了万亿规模,那么它究竟是M0,还是M1,还是M2呢?此外,宝宝类产品里的资金是现金还是资产,“这两个是瞬间转移,这对货币政策框架,其实是提出了挑战。”
黄益平表示,在银行业、保险业,都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但在数字金融领域,是否也存在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一直对数字金融的发展抱着相对乐观的态度,以为它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但同时,也带出很多问题,有一些是风险,有些是新的挑战。”黄益平建议,在监管方面,应设立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此外,要对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设置统一、明确的监管标准。否则,互联网公司做金融、金融公司用互联网技术,出现了一个融合的趋势,但监管标准不一样,很容易出现监管套利。
黄益平认为,新金融的出现对监管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监管者不仅要懂金融,还要懂技术。如果不懂技术,只是懂金融交易,有的时候会赶不上。因为数字金融的风险,有的时候是金融风险,有的时候可能是技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