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经历着的生活,是否自己的理想生活?6月18日下午,在上海“衡山·合集”书店的一场沙龙活动上,宋金波、三儿、林硠涯、程璧、卢思浩、董晓晔现场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碰撞时,他们又是如何抉择的。
宋金波
关于理想生活,70后资深媒体人宋金波的看法令人印象深刻:“当你的知识和见识还没有那么多时,你更容易认为自己正过着理想生活。”这显然仅仅是一种“受限的幸福感”,因此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不是奋斗后的安逸,恰恰是在初出茅庐时被粗粝的生活真实磨练。在宋金波的个人经验里,他人生中最粗粝同时也最高潮的部分早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当时是1996年,宋金波从某林业大学毕业,主动申请前往中国第一大林区西藏,作为一名林调员扎根西藏十年。宋金波坦言自己是为追求爱情而去的,可那十年的生活经历却意外地令他既感受到异质文化的新奇,体验到野外生活的荒芜,同时又从身边人各异的遭遇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我想,人生不是一个精确方程式,更像是一种艺术,这里面有时候更需要一些运气。”
和宋金波同为70后的三儿和林硠涯又像是硬币的两面,他们的出身背景迥异,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殊途同归,二人都纷纷从人生初始阶段激烈而理想化的人生态度逐渐转变为学会同生活和平共处。
林硠涯
林硠涯是中国第一本街头文化杂志《URBAN》的联合创始人、出版人。2002年她毅然辞去安稳的都市白领工作,和朋友一起创办《URBAN》。自那时起,她就一直致力于将青年亚文化以视觉摄影、造型搭配、独立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杂志,就是她探讨理想生活的场域。随着传统媒体每况愈下,林硠涯又尝试换一个领域出发,继续自己的理想:走遍中国八个城市找寻108位年轻的Hip-Hop音乐人,用传统胶片进行人物肖像拍摄,并举办了街头文化映像展。她认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与爱好相伴就是理想生活。她自认幸运的是,因为不懈的争取,自己始终都在过着自己的理想生活,
三儿
三儿的成长记忆是未受工业化和消费主义渗透的美丽乡村,以及父母在物质匮乏年代的奋斗。他说自己二十来岁时就是一个战士,每天与生活较劲,与自己较劲,四海为家,接二连三地伤着姑娘们的心。如今三儿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和妻儿在家乡经营着自己的一份事业。但他认为自己要始终以一个战士的姿态面对生活,他下一阶段的理想生活是卸下盔甲,不论职场还是生活,他希望可以温柔地对待每一个人,也温柔地对待自己。
程璧
音乐人程璧是80后代表,她在东京一年的交换生生活中被音乐的魅力指引,慢慢意识到有音乐的人生就是她的理想生活。程璧一度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不过最近她又开始反省——“这几年我才开始思考什么是我的生活。如果全身心关注理想,也许会忘记生活是什么。但很关注生活,就会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013年到2015年,每年出一张专辑,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给了音乐,但我忘记了我的生活是什么。”
今年,程璧选择放慢了速度,用心准备专辑,把之前满城跑的日程推掉。去年她还在设计方面做出尝试,和行舍一起,完成了自己第一次的拉杆箱设计。她说自己现在的理想生活是可以三七分,七分给音乐,三分给生活。
可上网搜索《程璧的旅行箱设计独白》
90后作家卢思浩认为“当生活与理想不匹配时,告诉自己一定坚持到底”。小时候他因“舌系带过短”不能说话。那时他的理想生活,就是能好好说话。经过手术矫正后,能够自如表达自己了,他的理想生活是当一个数学家。可后来他发现自己和那些天才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这两件事情让卢思浩明白,有时候一个人的理想生活是根据当时的境遇而调整的。“每个人条件不同,所能达到的理想生活也就不同。我拼命尝试过,终于确定有些事情不适合我。”
卢思浩
所幸卢思浩喜欢看书,也逐渐开始写作。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甚至被人骗去了当时所有的稿子,但在写作的时候,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是真的快乐。人生有时候就是如此随机,他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功课是语文,现在则是一名完全靠文字在市场中吸引读者而过上安稳生活的作家。他的人生信念就是他的第一本书名——《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董晓晔
最后,本次沙龙的组织者、行舍品牌创始人董晓晔作为一名70后,也分享了个人创业经历,她从公务员到媒体人到创业者,一路都在追逐理想,她宁愿为理想而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如今,她的理想归结为造一只好用的旅行箱——个人理想与中国质造的大理想殊途同归。正如宋金波去西藏、林硠涯办杂志一样,恰当的理想是宏大叙事与个体需求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自洽。
70、80、90后的理想,既深深地打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又不约而同地显得无比坚韧,包括正在走向舞台中心的90后,他们躬身说明的不是“一切皆有可能”,而是“一切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