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收到两条情绪相反的信息。
一则是仿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笔法的《微信铭》:“路不怕远,有网则近。友不悲疏,有言则亲。斯是微信,任君纵横。消息走千里,杂帖转万群。欢聚无饮宴,畅叙有幽情。可以传语音,通视频。无欠费之愁苦,无延时之揪心。彩屏装世界,锦袖藏乾坤。尚书云:何微之有?”
词虽古雅,其意易晓,勿需解说。相信大家对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与廉价都有切身感受。此“铭”独得我心的是,欣于亲友相聚而不喜欢劝酒灌酒费时费钱的宴饮。
另一则是一位朋友在我转发的古诗词选介文章《夏天的雨,落在古诗词里,浸润了流年》后留言:“(宋人贺铸自题诗,‘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生活在没有阿法狗的时代多么幸福!”
这种感慨也是很真实的。不仅是对古人慢节奏生活的羡慕,而且表达了当下人们对技术发展以加速度进步的焦虑。不是有不少年轻人也在参与“人工智能是否会打败人类”的前瞻性讨论吗?
最近我出版了一本回忆性随笔选集,书名叫《我们这些人的幸与不幸》,集子里同名文章对上述两种心理感受有描述。大意是说,“我们这些人”(之所以不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如仍在笔耕不辍的学者袁伟时、作家邵燕祥,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即50岁左右以上的这些人,可不止一代呀),经历了战乱和(或)动乱,经历了经济匮乏,这当然是不幸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享有了和平生活,特别是赶上了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经济起飞,又是非常幸运的。
这种变迁才真是“史无前例”的大变局!想想,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仍然生活在祖祖辈辈习惯了的农业社会,耕牛、犁耙、水车,镰刀、斧头、打铁的锤子,人挑、肩扛、手栽……与两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多大的区别。全社会“以粮为纲”(同时为工业化搞“以钢为纲”),为吃饱穿暖而奋斗,即便城镇干部和工人,农忙时也被组织下乡“支农”。我的湖北江汉平原老家,1980年代初才通电,1990年初才通简易公路到村民小组。忽然之间,不用再愁吃穿,村民们没有汽车的至少可以骑电动摩托车了。
我们这些50岁以上的人,对社会变迁相对独特的感受,主要是从政治与经济两个维度讲的。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一般地说,没有经历挨饿与失学的痛苦,也没有经受“黑五类”出身之类政治歧视。虽然不同世代的人有各自要面对的问题,这些幸运总是值得珍视,值得“羡慕”的。
更加令我们这些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羡慕”的,是在信息技术领域。我不认为我与年轻世代的人在思想观念上有“代沟”,即使他们与我的生活经历不同,即使TA没有从长辈那里了解自己出生之前的社会现实,只要TA尊重基本的人性,“将心比心”,我们之间就不会有“代沟”,恰如我觉得自己与司马迁或莎士比亚之间没有“代沟”一样。
然而在技术领域,不得不承认,我与我的儿子乃至三岁的小孙子,是有“代沟”的,甚至像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表达的一样,有一种自我怜悯的情绪。当然,刘是因为参与革新而在政治上被排挤;我们这些年长的人,则是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时代。
我这里所说的技术领域的“代沟”,又可以叫“数字代沟”,来源于“数字鸿沟”一词。
据悉,它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与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新媒体概论》石磊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ennisi指出的,“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我想,从消费的角度讲,则是一种在财富“分配”上的能力差距。
这种“数字鸿沟”对我来说,直观感受的不是国家之间、地区或阶层之间的差距,而是不同年纪的人之间的差距,所以我把它叫“数字代沟”。
这种“数字代沟”,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与学历关系不大。现在买一部智能手机几百元人民币就可以了;一个小学文化程度会用汉语拼音的工人,就可以用它在网上玩转世界。而年纪大些的人,或者不愿学,或者学不进去了,总之远没有年轻人乐意尝试新鲜事物。
早在1997年海南出版社出版了北大胡泳教授等翻译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的著作《数字化生存》,这本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按照他的解释,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信息技术的革命与发展,变革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年我读这本书时感觉并不强烈。那时候中国基本没人用网络。老板还在用三四万元一部的砖式手机“大哥大”,我们则还要用BP机打传呼电话,电信部门还在沿街栽磁卡电话亭,哪想得到触屏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想得到免费WIFI?
而中国人对现代化急起直追之心最切;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发展之迅速,恐怕是世界上最快的。最近去美国,在纽约曼哈顿看到楼宇外墙上还有那么多窗式空调,觉得他们远没有中国人先进时尚呀!中国的“三线”城市住户也用分体式空调了吧?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真是快,就像也搭上了高铁。
信息技术的快速现代化,对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毫无疑问是好事,只是对年长不适应的人有点“残酷”,这就提出了“数字代沟”的问题。
这几天我对“数字代沟”有最直观的感受。触因是“618天猫购物狂欢节”,用“天猫”自己的描述是“618天猫理想生活狂欢节”。从6月1号开始吧,就有了618天猫购物狂欢的广告与优惠。据称这个618“天猫”将让利100亿元。让利让给谁?当然是让给参与网上购物狂欢的人!那么,我这样的平时不网购的人就不能享受优惠了。
网购的优惠是实实在在的,这个我知道。我平时,在网上订机票、车票和酒店,享受的只是便利,没在意有无优惠,而在当当网购书、在“淘票票”买电影票,则是既省时省力也省钱。
总的来说,我在同龄人中,不算背时的,但也深感与年轻人有“数字代沟”。请客吃饭也是让子侄辈用“大众点评”或“美团”优惠买单,再用微信钱包转钱给他们。
有心参与618天猫购物狂欢,便向子侄辈请教淘宝、天猫与阿里及京东等的关系。刘强东的京东商城就不说了,我注意到它也在参与618。据说,淘宝、天猫与阿里都属于马云的阿里;大体上,淘宝店类似于大集市摆摊的,阿里主要对企业也对个体创业者做生意; “天猫”本是淘宝商城的英译名称(TMALL),一是加了个猫的图腾做LOGO ,二是门槛比开淘宝店高,实行“宝贝(货品)描述、卖家服务、物流服务”交易全过程管理,以保证买家便利放心……
那么,对于大多数年长者来说,如何缩小“数字代沟”,让他们也享受信息现代化的好处,不被快速前进的时代列车抛下呢?
早在1999年7月,美国官方就发布了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可是,他们主要想解决国家、一国之内地区与阶层之间发展不平衡,不涉及代际问题。但不论对象是谁,有两点是共同的:政府与社会的关心与投入,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
中国据说已进入老年化社会,行动不便的宅家老人其实最需要动动手就能解决问题的网购服务。如何提高他们对网购的信心和能力?自顾不暇的本人只能提出问题,希望各位贤能特别是年轻的朋友提出高见,并采取行动,不论是公益性还是商业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