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自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又发表了最后2幅。报纸连载期间,大人小孩都为三毛的经历时而忧愁、时而惊喜、时而伤心,三毛的命运成了当时上海市民生活的要事。
今天是《三毛流浪记》发表70周年纪念日,上海图书馆将从今天起将展出一批《三毛流浪记》有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而直至今日,《三毛流浪记》仍排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畅销书前列。
为什么“三毛”至今经久不衰?连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先生也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个八十二岁的老头还这么吃香。来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
1946年,张乐平在《申报》连载《三毛从军记》,引得世人争相购买。《大公报》见状,不甘示弱,于次年通过陈伯吹,力邀张乐平再创作一组三毛系列漫画。当时正值1947年初,上海街头寒风呼啸。某个晚上,风雪交加。走在回家路上的张乐平, 在一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正围靠着一个小铁罐吹火取暖。第二天早上,当他再次经过时,发现其中两个孩子已经被活活冻死了。看着收尸车上的孩子垂下的手臂,张乐平不禁潸然泪下。
作为一个漫画工作者,他决心通过手中的笔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出控诉。为更深入地了解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张乐平换下旧西装,穿上破旧衣服,来到旧上海最混乱、最肮脏的地方——郑家木桥体验生活。
在张乐平的笔下,瘦削矮小的三毛卖过报纸、擦过皮鞋、当过学徒、卖过武艺,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虽可怜穷苦,却聪明机灵、乐观幽默、不畏强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