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雪林 樊丽萍
■在广大教育界人士看来,在40年高考与时代的互动中,青年人成才之路日趋多元,高考可以看作高中生18岁成人的一个原点,但是改变命运的意义在逐渐弱化,这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高考虽然是升学链上一次重要的考试,但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它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o高考只是成才的一条重要道路,但不是唯一的道路o考生即使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仍然不能放弃心中的梦想和努力;如果一时失利,则更需要重新振作出发,同样可以迎来锦绣前程
三年磨一剑,上海今年首次实施“3+3”新高考方案。顺利交出改革后第一份“上海卷”后,广大考生不久后将迎来第一次考后填报志愿。
今年适逢恢复高考40年。1977年12月10日,全国570多万考生怀揣着梦想奔向各地的考场,无数青年的命运由此改变。很多人说,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日历翻过40年,2017年高考因为改革而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在广大教育界人士看来,在40年高考与时代的互动中,青年人成才之路日趋多元,高考可以看作高中生18岁成人的一个原点,但是改变命运的意义在逐渐弱化,这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记者在高考前后的连日采访中发现,这一届考生多出生于1999年,这群末代90后个性更加鲜明,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原来贴在学生身上的“文科生”“理科生”的身份标签,随着“3+3”新高考方案的实施而消解。
而他们父母一代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60年代。回忆起当年参加高考,他们中的很多人提到是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如今,身为家长,他们对成才的理解也更加宽容,他们更希望孩子能通过高考找到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路。“只要孩子努力过,就是人生的宝贵经历。”“高考之后,孩子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家长中的理性声音占据主流。
高考和大学人才选拔紧密相连。步入新高考时代,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不少考生欣然发现,今年可选的专业范围比过去宽得多,多元录取机制为考生提供了更多通往高等学府之路。包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在内,有10余所高校对今年的考生均没有提出选科科目的要求。
而从上海37所高校总计1096个专业(类) 的选科要求来看,有655个专业(类)没有提出科目要求。这意味着,近六成沪上高校专业今年在选科要求上是“零门槛”。
大学如此“豁达”,并非没有原因。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彭曦介绍,新高考探索依据“两依据、一参考”录取,在高招阶段,大学就有机会破除传统的“分分计较”,逐步向“既看分又看人”的招生模式迈进。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办主任王斌华提及,今年上外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提前批专业上增加了波兰语、哈萨克语两个小语种专业,均为首次招生。提前批没有被录取的考生,照样能参加普通本科批录取。
专家指出,考生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新高考的推行,“一考定终身”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学生考大学,既可以参加春季高考也可以参加秋季高考———通往大学的“门”较过去多了。
不仅如此,外语科目开始实行一年两考,学生选择的机会增加了。
沪上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坦言,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对于自我的定位比较客观,而且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考在人生中起到的作用,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有一些家长明确说,现在读大学的机会比较多,深造有很多的途径和可能。相比通过反复刷题拼一个名牌大学,读一个适合孩子的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进入大学后,不仅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启动大类招生、推行通识教育改革,而且不少院校近年来还纷纷为学生提供了入学后转专业的机会、辅修机会以及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而在更多常年从事大学招生的专家们看来,高考虽然是升学链上一次重要的考试,但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它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高考只是成才的一条重要道路,但不是唯一的道路。他们也提醒考生:即使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仍然不能放弃心中的梦想和努力;如果一时失利,则更需要重新振作出发,同样可以迎来锦绣前程。
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常常把古人说的“功不唐捐”送给高三毕业班学生,“求学时的所有努力在今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年纪,你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练,渐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能做什么样的事,这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发现真正的自我,遇到最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