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0日专电 (驻京记者周渊)适逢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本周末,京城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各相关单位相继开展了数十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彰显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北京市主会场活动10日在大运河森林公园隆重举行,以“擦亮北京金名片”为主题,展示北京地区优秀文化遗产和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在延绵千年的运河古道上,由非遗表演者带来的一曲激昂豪迈的运河号子拉开了活动序幕,再现当年运河上白帆蔽日、船歌嘹亮、游舫如织的盛景。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发布上半年京城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截至5月30日共完成考古勘探项目54项、勘探面积约66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项目20余项,发掘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发掘和保护各时期古代墓葬1300余座、窑址35座、房址10余处。出土文物共计3000余件套。其中,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在今年4月份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故宫:评弹进京、艺术现场体验亲子课程
作为中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在遗产日当天,故宫以参与感十足的活动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人人有责。
400余年历史的苏州评弹与600岁故宫相遇将产生怎样的火花?10日,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领衔的苏州市评弹团携“姑苏雅集 盛世清音”公益演出走进故宫,精选《莺莺拜月》《白蛇传·赏中秋》《西厢·回柬》等七首曲目,结合讲解,向近400名观众生动展示苏州评弹的艺术魅力。
广受好评的“故宫·艺术现场”公益亲子美术创作活动再度亮相,“让龙袍亮起来”“让建筑动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等主题紧密结合故宫的文物收藏与明清宫廷建筑,吸引了200组家庭参与。故宫教育中心还推出全新亲子课程“陶瓷考古与瓷器修复体验”,孩子们在学习陶瓷知识之余,更可亲手体验瓷器考古与修复。
此外,为响应今年遗产日“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的活动口号,故宫结合“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和钟表馆两项展览推出志愿者免费导览,解读文物背后的中西方交流史。
国图:展示古籍保护10年丰硕成果
自2012年起,国家图书馆在“文化遗产日”前后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系列活动已形成品牌,力求全面系统地向公众介绍非遗保护理念和方式方法。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德明研究员带来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国际性运动及其中国实践》主题讲座,深入阐述了非遗如何从“原生态保护”上升到“整体性保护”,并且宣传“人人都能做非遗传承者”的理念。
9日下午,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古籍保护、出版优秀成果展”在国图古籍馆开幕,细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10年来的丰硕成果,并向社会普及古籍保护理念、培养保护意识。据悉,目前全国共建立古籍修复室247个、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近5年修复古籍5万余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