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花茂村,已有盛夏的炙烤感。整个上午,村委会主任彭龙芬都在村民家中奔波,协调马路“户户通”的土地问题。午饭,她就在路边的小店吃米粉,一小会儿的功夫,就接了上寨组村民周四珍连续两个电话,餐巾纸握在手中却没时间擦汗。米粉还没吃完,她喝了一大口汤,再次出发。很快,身影就淹没在一片比她高出不少的绿色葡萄园中。
彭龙芬皮肤黝黑,脸上块状分布着深色的晒斑。嫁到村子已满25年的她,对“想致富,先修路”有深刻体会。“以前,村里村外全是土路,从枫香镇到花茂村,不过6公里,一到雨天,坑坑洼洼的路让‘黑摩的’都不愿意走,只能步行。”她说。
“十二五”期间,遵义斥资850亿元建设城市及乡村道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已经实现。现在,很多像花茂村一样的村庄准备更进一步,早日实现“户户通”。周四珍盼得急,见彭龙芬来了,连忙拉着她进屋,开门见山说:“修路好,要得要得。小车要是能开进来,一头猪都能多卖不少钱。”
“四看”“三公示”保精准
周四珍一家是村里的低保户。她本人身患多种疾病,不能干重活,儿子曹安全患有先天性语言障碍,长期以来,一家人仅靠50多岁的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
考虑到曹家的具体情况,村里打算将曹安全列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的对象。“对贫困户,我们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彭龙芬说,依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精准识别机制,经过村、镇、区三级审核以及相应的“三公示”,才能确定贫困户资格。公示期间,只要有村民提出“有人比他家还穷”的质疑,就将重新审核。
周四珍打开新买的智能电视机,从饮水机中接上一杯热水,递给坐在沙发上的彭龙芬。她笑着说:“电视机、饮水机、沙发一共5000元,都是儿子刚买的。儿子比他爸爸赚得多。”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枫香镇花茂村调研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你看,你现在笑容越来越多,以前可都是愁眉苦脸的。”彭龙芬说。
“那是! 日子过得好,笑得当然多咯。”周四珍回答。
在曹家门口,贴着一张“枫香镇精准脱贫帮扶责任公示牌”,包括姓名、人口、村组、电话、脱贫年度等信息,以及帮扶干部职务、电话、单位等,还有投入、项目、规模、目标等帮扶措施:增养生猪一头、土地流转、医疗救助、就业扶助、社保兜底。
“扶贫中,遵义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 (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6年,遵义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6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8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9%。”遵义市扶贫办调研员万林说。
合适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在周四珍看来,家庭改变最大的,是政府对儿子的就业帮扶。儿子过去由于语言障碍,性格十分内向,整日躺在家里,脾气容易波动,这也是她愁眉不展的主要原因。“每逢过年后,儿子的小学同学外出打工,他也拉着我,嘴里挤出‘打工、打工’的话。”周四珍开始只是想让村里给儿子安排个事情干,不要成天闷在家里。村两委讨论后认为,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愿的曹安全若是找到不错的工作,脱贫和小康就可以一下子结合起来,因此非常重视。
“我最初的确不信他们能帮儿子找到好工作。毕竟,以前介绍他去理发店,但因无法和顾客交流而被骂;丈夫在瓷砖厂找过关系,但因为受歧视还是没签合同。从2013年到去年,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基本没走出过家门,我也不想让他再次受伤害。”周四珍说。
最后,依托花茂村红火的乡村旅游,村里把曹安全介绍到农家乐厨房帮忙。“他很有礼貌,干活也麻利。无论是杀鸡还是杀鱼,他接过的单子从来没出过差错。”厨房的员工很照顾他,也很喜欢他。
现在每个月曹安全都有1900元的工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27岁的大男孩和母亲一样,脸上多了笑容。
“如果没有乡村旅游,像曹安全这样的贫困户或许很难在农村找到适合的工作。”万林说。因此,遵义积极推动产业扶贫,截至去年,茶、辣椒、中药材、红高粱、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覆盖50%以上的贫困乡镇、70%以上的贫困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解决110万农民就业,吸纳3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
产业扶贫并非遵义唯一的扶贫路径。当地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因地制宜推动脱贫攻坚。“合适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万林说。脱贫攻坚已成为遵义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0155元,同比增长9.8%,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245元,同比增长10%,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脱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遵义这座转折之城,一定要打赢。”万林说。 (本报遵义6月1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