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有趣的是,这批踏入考场的考生的父母多是70后、60后。考场之外,送考的家长也开始回忆起自己的高考故事。
70后家长徐女士曾于1993年在老家安徽参加高考。尽管当时的考试形式、分值都和今天的考试有很大的不同,但她记得,自己上考场的心情和孩子差不多,也是“睡不好,紧张”。
徐女士提到,在那个年代,考上本科是很“了不得”的事,而她最后考上了师专,毕业后成了小学老师。她直言,那个年代参加高考,很多人是为改变命运,有份体面工作。到现在,她更希望孩子能通过高考找到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路。
另一对1969年出生的父母,1987年在老家河北共同参加了高考。他们的女儿出生在1999年。目前在同济大学管理学院任教的妈妈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语文考了97分的高分。对于女儿今天高考,两人坦言“一点也不紧张”,一来他们相信孩子的实力,二来他们坚信高考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唯一因素,“孩子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只要努力过,就是人生的宝贵经历”
1999年出生的市西中学高三学生杜逸之昨天也踏上了考场。她信心满满,此前第一次外语考试和5月份的等级考中,她都发挥比较稳定,这次高考,她的心情很放松。
初三时,刚刚准备升入高中的杜逸之和父母得知了高考即将改革的消息。母亲田芳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文理不再分家了,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和大学。”
“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更不等同于成功的人生。只要孩子努力过,就是人生的宝贵经历。”即便在高中阶段,杜逸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喜欢唱歌,还会用电脑软件录制几首歌曲;她喜欢绘画,时不时会饶有兴致地提起画笔,描绘眼前的美景。每年暑假,田芳夫妇都会带着杜逸之自驾旅行。在他们看来,在旅行中,女儿既能开拓眼界,还能感悟人生。
何女士的儿子就读于育才中学,由于理科成绩出众被同学称为“学霸”,在此前等级考中,他的物理、化学、生物成绩都在A档。何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的备考心态比较轻松,“只要他尽力了,能考到哪里就是哪里,我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