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题目是“种树容易毁树难”的读后感,后来有人评论它体现了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但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看,这个主题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或许是更合理的一种解释。1982年题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题目是看图作文《毅力与恒心》。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正在逐步回到作文本身,几乎已经没有政治色彩的痕迹。
1984年高考题目是《对中学作文的看法》。1985年则是《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这是环保题材在高考中首次出现。1986年延续了这个风格,高考作文话题是《树木·森林·气候》。1987年后,连续数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给材料写议论文,还有“高考报志愿”等偏重生活化、学生化的话题。另有题目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简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纵观整个80年代的高考作文题目,政治色彩不断淡化甚至消失,但作文的应用性很强,不论书信文体还是缩写、改写,从中可以看出,普及基本知识、提供国民素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90年代以后:个性化和生活化
“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
这段心灵鸡汤里常出现的故事,其实就来自1990年高考作文。这几年作文题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都在变强,但依然带有80年代高考作文风格的印记。1991年的作文题目是:1.描写圆的想像物;2.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1992年的作文题目是:1.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2.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商品经济大潮深入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1994年题目是以“尝试”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1995年题目是《鸟的评说》,要求考生想象不同鸟类间的对话。1996年仔细观察《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完成两道作文题。1997年高考作文话题是“乐于助人”,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对生活感的强调,对青年心理成长的关注,以及作文题目的思辨性和创新性,成为这段时期高考作文话题的主要内容。